放在当下的大背景来看、恍若隔世,三十年日本看待中国、就像现在发达国家看待非洲大陆——质朴、善良又没见过大世面,于是当年的日本人怎么看都是一种普济众生的牺牲精神,连一个小小的果蔬店的老板也可以深明大义、肩扛起中日友好的大旗、不计较小利而主动帮助国费出国的中国留学生。当然我们的留学生也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在店主大叔的困难之际同样伸出援手,影片拍摄于中日友好的蜜月期估计再无来者了。 一方面,日本已经从世界第二的巅峰时刻走下神坛、酸酸的看着中国近三十年的崛起,那么这样的故事不可能再发生了。估计在日留学生都是一副暴发户的模样,或者完全融入当地不良团体并无两样了。如此之大的落差就发生在这三十年间,我们真是的见证了一个人间奇迹。 另一方面,穷近邻已经摇身变成富地主,那么之前两家发生的那些不愉快的历史事件就可以拿出来说一说,家道没落了但是面子还是要的,于是免不了磕磕绊绊打打闹闹,事情虽然不大毕竟搞得两边的家长心里都不痛快。 总之,我把这部片子当作历史记录片来看——里面有很多日本当下无聊治愈系的名角,小林聪美老师神仙一现,柄本明当年腰板还是蛮直的嘛。还有,影片最后没有在北京取景真是遗憾,如果能够成行,绝对是80年代两边市井风俗的对比。
日文字幕都没有,我相信电影的画面助我理解。能看这部电影的人都是会日语的吧。我就感受一下1989的中国和日本吧。我在看30年前的人和事,30年后的人看现在的我们,又是什么样的看法呢,想不出来,感觉就是处在没有回忆的年代,同时期上映的电影一部分走怀旧风,一部分太时尚超前,少有和大众生活贴切的,每个人在社交圈又都尽力展示美好的一面,只记得和某人照了几张照片,不记得和照片中的人经历过什么,更别提能有什么长情了。就像睡了一觉,什么梦都没有做,恍惚地回过神来,欧,工作群里来消息了。成功的定义是挣多少钱,快乐的定义是买买买。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愚民。可是当前,我的目标就是成为愚民。比别人多了一条敏感的神经,活着就是累 啊。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竞争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就是拼命干活啊。反正都是累,都是不快乐,不做无意义劳累的事儿,做点有意义的,这是我活着的仅有的意义了,帮助别人,救赎自己。
当我看见这张生无可恋的脸庞,我终于信了这个“基于真实的故事”。
回想当年,《上海人在东京》里的那些情境。 日本是生活无穷便利,人情相对冷漠,为生计脚踏实地的社会; 1989年4月, 丁尚彪 ,“拿到签证后,就该筹措学费了。半年的学费加上住宿费、押金等费用,总共是42万日元,折合3万多人民币,也相当于丁尚彪15年的工资总额。”
上映日期: 1989-11-18 ,当时是为了完成什么亲善或文化交流,而拍摄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