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22年后的自白 22年目の告白 私が殺人犯です(2017)

22年后的自白 22年目の告白 私が殺人犯です(2017)

又名: 22年后的自白:我是杀人犯 / 第22年的告白:我是杀人犯(台) / Confession of Murder / Memoirs of a Murderer

导演: 入江悠

编剧: 入江悠 平田研也 郑秉吉

主演: 藤原龙也 伊藤英明 夏帆 野村周平 石桥杏奈 龙星凉 早乙女太一 平田满 岩松了 岩城滉一 仲村亨

类型: 剧情 悬疑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19-01-11(中国大陆) 2017-06-10(日本)

片长: 118分钟 IMDb: tt5882982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95年,东京发生了连环绞杀案,五人被害,凶手无影无踪,该案成为悬案。2017年,就在该案早已过了诉讼有效期之时,一位名叫曾根崎雅人(藤原龙也饰)的男子出版了一本《我是杀人犯》的告白书,声称自己是22年前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并嘲笑警方无能。此举震惊了整个日本社会,面对受害者家属的愤怒,警方却束手无策。作为当年调查案件的刑警,牧村航(伊藤英明饰)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真凶,对于曾根崎雅人的话他将信将疑,一场激烈的猫鼠游戏在两人之间展开。

演员:



影评:

  1. 这个影评是驳一驳那个先入为主有失偏薄的影评。

    你说韩版的杀人动机没啥逻辑这种人设是简单化处理,日版加个ptsd人设解决杀人动机就变成人设对不上准心?随便杀人这种人设可以接受,ptsd想让人感受自己的痛苦人设就跟自我陶醉型人格冲突?恕我冒昧,您这逻辑怎么推出来?

    还有你说简单化处理杀手,就可以过多描述受害者和警察。过多的描述受害者,这是韩版的故事好吧,和人家日版的故事大相径庭,描述什么受害者?受害者的作用都不一样,日版为啥要多费笔墨去描述托节奏的内容,还说人家拿自己的节奏讲别人的戏,戏的重点都不知道在哪,还说节奏,您配吗?

    “杀人犯→受害者家属”这个前置,请问你是跳过了医院打架那一段,还是跳过了发售会救人挡刀子那一段?至于什么真凶是路人这种搞笑想法,还是看书好一点,电影看一下卡司阵容基本就猜出来了,别强行为了贬而贬。

    反转不让你那么吃惊只不过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结局,而后面一个反转的设置,正是日版的独特之处,韩版故事的节奏你是找到真凶并绳之以法,所以那个反转是让观众爽到终于有结果,反转的目的是让凶手绳之以法。而日版的处理的目的是,防止勇者变成恶龙,前面的家属所采取的方式,包括反转之前,都是因为法律无效,所以我采取私刑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在日版看来,手段什么的已经无所谓,凶手死才是结果,但是日版中凶手再被揭露之后,却是一心求死,这就是韩日版故事的差距,日版的记者本身因为ptsd想让人感受他的痛苦,这是他的动机,所以男主杀了他就真正意义上完成他的愿望:1、他不想苟活下去,2、让男主因为自己的苟活无法原谅自己 3、杀了自己男主就跟自己一样是杀人凶手,真正变成最好的作品。所以这时候日版来了两个反转,第一个反转就是告诉他灯塔的事,这样私刑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这是前提,第二个反转就是之前,男主在和妹妹求婚时候说的,“这不是你的错,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这是直接原因,这两个要素让男主放弃以私刑的目的去惩戒凶手,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而且这里男主人设的目的是他就是个普通人,他对法律之类的意识的没有哥哥那么强烈,所以反而坚持却不亲手杀死,对主题也算是一种升华。

    所以韩版讲的是复仇记,而日版的故事重心更多的在后篇表达对自我的调节和矫正的重要性,人已经死了,凶手也会被绳之以法,调整自己不被仇恨犯下同样的错误,“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这就这么几个讲烂的话,做到又会有多容易呢?七宗罪里面皮特最后杀死凶手,看的是爽啊,但是生活还要继续,那让它更好的结束,也让自己有个好结局。PS:最后的彩蛋正好说明了自我调整的重要性。

    (所以日版和韩版看似是一个故事,但讲的真的不是一个东西,不要踩一捧一,这片子也有些问题,但是瞎乱杠就算了)

  2. 这部电影并不是原创,而是翻拍自2012年的韩国电影《我是杀人犯》,没有看过韩版,无从比较韩版、日版的优劣,只能写一写看完日版的感受:挺棒的!
     
    片子开头就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说了1995年东京发生了5起连环杀人案件,犯罪分子一身黑衣包的密不透风,当着受害人家属的面勒死受害人。影片毫不避讳的指责警察们破不了案的无能,好不容易有次追捕,都一枪打在了犯罪分子的肩膀上,追捕的牧村警察居然还被犯罪分子划伤了嘴巴留下了疤痕然后犯罪分子逃之夭夭了,不光如此,犯罪分子还把牧村作为下一个报复的目标,只不过是连累了牧村的上司无辜被炸死,牧村的妹妹也失踪了,下落不明。而牧村以及他的同事们,在后来数十年的日子里,束手无策,毫无头绪~~~~再然后,日本版布了一个法令,就是在某年某月某日之前的、超过多少时限的犯罪,一概不追究。

    看到这,我心想:那这片子讲啥?牧村同学发誓要找出犯罪分子于是私下不休不眠的继续查案?

    NO~~

    有个小子自己蹦出来了,杀马特发型加上一副吊炸天的欠揍样~~在连环杀人案22年诉讼有效期即将到来之时,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啊,大咧咧的承认自己就是凶手,还隆重推出自己写的书,公布自己当年是怎么杀了那些人的~~~

    不过,坦白说,这个情节我倒是想到了。考虑方向:1,这小子想出名想疯了;2、如果他真是凶手,这影片到底要怎么惩罚他呢。

    可想而知,凶手自曝了,这得引起多大的反响吧?整个日本,都沸腾了,电视新闻报道,签名售书,微博都要爆了啊~~~ 书本登上畅销榜啊,无数少男少女追捧啊,觉得凶手迷人有个性长的帅啊,怒涨粉啊,俨然巨星了啊~~~(个人觉得这个是最写实的,看似荒诞其实最现实,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无脑粉。)

    这不是赤果果的挑衅警方么?而且,凶手还跑到其中一位受害人家属的工作单位(医院),低头认罪道歉去!这不是再揭开受害人家属的伤口撒盐么?

    真是看得我等肺都要炸了,恨不能冲进屏幕里暴打丫的!自然,牧村警察同志在凶手的耳语挑衅下暴怒,加上看不下去的围观正义群众,合伙要胖揍凶手,凶手自然抱头鼠窜了呀~~~

    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在凶手的签名售书会上, 当年受害人的儿子要来枪击凶手,被闻讯而来的牧村一个飞身扑倒凶手,完美避开了子弹,然后还有另一受害人的女儿要手刃凶手,同样也被牧村挡下划伤了牧村的手臂。

    此时,我蒙圈了。这片子要怎么演啊?牧村为啥要救这个凶手?是忠于人民警察爱人民的职守么?这片子接下来将要重点刻画牧村在作为警察保护已经不被法律追责的凶手避开家属复仇与作为受害人之一想要置凶手于死地的矛盾中精神分裂吗?

    NO~~好戏才刚开始呢~~~

    在犯罪分子成为话题人物的同时,电视台为了要不要请他上电视关注这一事件吵翻了天,有从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来反对的,有从收视率角度支持的。当然,最终还是决定要请凶手本尊来上电视节目。可以理解,这么好的热点事件,哪家媒体愿意放过~~

    凶手也很happy呀,这种增加曝光度的事多多益善嘛~~于是就去咯,上了《新闻眼》节目,接受主持人仙堂的访问呀,可想而知,警察又暴怒了,民众又沸腾了~~~~

    此时,我在想,警察叔叔难道要绝地反击了吗?这片子按这个节奏走下去,估计2小时刹不住啊。

    NO~~~

    高潮到了~~很快~~

    有人在网上发了段当年牧村上司替他受死的视频,宣称自己才是真凶手!!出书的小子,就是个骗子!

    哦?有意思了哎~~ 我放下了手机游戏,开始揣测,难道牧村要发挥警察技能,鉴真去伪?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电视台,自然不能放过这个凶手二号啊。只不过人家提出个要求,要和凶手一号作家骗子以及牧村当堂对质。呃,是一齐上电视,你好我好大家好。

    于是凶手一号作家片子和牧村警察先到了演播室,两人眼刀嗖嗖飞,针锋相对,眼看都要现场掐起来了,主持人仙堂这个做过战地记者的人都快镇不住场子了,总算撑到了号称真凶的凶手二号全副武装从到到脚包裹的严严实实在比美国总统还要守备森严的一众保镖的掩护下亮丽登场了。自然,一上场就表示了对作家骗子的鄙视,并放了当年牧村家起火爆炸的后半截视频,也就是牧村妹妹被活活勒死的实况录像。当然,这段录像没有对电视观众播出,主持人仙堂建议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就只有 演播室内 人看到就好了。

    自然,牧村眼睁睁看着妹妹被勒死,留下了悲痛的泪水,冲上去打凶手二号。

    同时,奇怪的是,凶手一号作家骗子,也神情有异啊~~那小眼神里的恨意,慢慢升起,毫不掩饰啊~~

    这啥情况?难道不应该是被揭穿后的心虚躲闪眼神么?

    说时迟那时快, 作家骗子一把抢过主持人手里的钢笔,一个猛虎跃起,扑向采访台对面的凶手二号,用钢笔扎向了凶手二号。

    于是演播室现场一片混乱……打架的,拉架的,要杀人的……连一贯镇定的主持人仙堂也是一脸没回神的表情手足无措靠边站了……

    这时,身为吃瓜群众的我,也是一脸懵逼,啥情况?作家骗子难道恼羞成怒了了?

    NO~~~

    牧村说出了真相:作家骗子其实不是真凶,是他妹妹的未婚夫,这本书其实是他根据案件材料编写的。当年妹妹的未婚夫伤心欲绝跳楼自杀未遂,发誓一定要找到凶手,于是在另一受害人家属(也就是医院工作的那位院长)帮助下整容,因为他们一致认为,凶手心理变态,受了牧村一枪就害得牧村失去了上司和亲人,这凶手一定睚眦必报。于是他们想自曝凶手然后意图引蛇出洞……

    原来如此……

    这么一来,牧村为啥要保护作家骗子也就说得通了, 他们的计划也成功了,真凶果然受不了刺激,自己现身了。

    果然大道有轮回老天饶过谁呀~~~

    你以为这片子就这么结束了?

    NO~~~

    又大反转了喂!

    真凶受不了牧村和作家的追打,大喊自己是个冒牌的,有人匿名通过假信箱给了他钱,让他来干这事的~~

    What?

    牧村、作家(妹妹未婚夫)、受害人家属、主持人仙堂,又都全傻了……

    真凶没出来,还暴露了自己啊~~~

    咋整?

    牧村又开始看录像了,妹妹未婚夫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没日没夜的看录像……

    突然,这妹夫跟发现新大陆似的,抓起衣服就冲出去了,找院长借了车,就跑了……

    院长赶紧通知了牧村。

    牧村就按照院长那车GPS定位信息去追了……

    哦 ,还忘记说了,新闻主持人仙堂因为做过战地记者,还把自己亲历写好了书,所以也是个知名人士,就有人找到他跟拍他做纪录片,事无巨细,从工作到生活都拍。这天呢, 正好这个仙堂去自己的豪宅别墅了,自然,摄制组也跟着去了。

    So,聪明如你,大概已经猜到了,这个仙堂是有问题的。

    果然,牧村妹婿正在别墅豪华影音室等着他呢,当面指责仙堂是凶手,因为在中东战场上亲眼看着自己的德国搭档(我怀疑是情人吧)被勒死,于是心理变态了。妹婿还打开所有投放设备,各个受害人被害的画面就在显示屏上展示着。
    至此,真相大白了。后面的戏当然就是妹婿和仙堂厮打成一团,先是妹婿占上风,然后仙堂占上风,打的妹婿趴地上了,再然后仙堂拿电线做了个绳套套自己脖子上了,表示不想活了,让妹婿勒死他……

    看到这里,我只想说,岛国确实盛产变态。

    然后,牧村很合适的赶到了,劝说妹婿放下绳索,说自己看录像发现妹妹正在被勒时背景远处的东京塔灯光熄灭了,说明已经到第二天了,正好过了豁免期的规定期限(例如1995年12月31日之前的案子都不追责了,但是妹妹被勒死时已经到了1996年1月1日凌晨了),所以,仙堂不能避开法律的惩罚……

    这个结局倒是很好莱坞,看来不能让坏人逃之夭夭是全世界通用法则。

    不过,最后结尾片段,牧村在机场送别妹婿,机场的广告牌上,放着仙堂的大头像,宣传推介仙堂的书……

    颇具讽刺意味。

    这部片子,情节上的反转再反转是最大的特点,尽管前半截节奏有点拖拉,也可以视为铺垫吧,但是依然能吸引我放下手机游戏,认真看了下去,气氛营造的不错,色调一直偏冷,压抑,只有最后真凶落网,牧村和妹婿去妹妹遇害的屋顶上献花,才有阳光照在他们身上,色调很温暖,暗示他们解脱了自己的心魔,走向了新生。不足的是,我其实都没明白妹婿怎么就怀疑到了主持人仙堂,怎么就看出他是凶手了……前面大篇幅的铺垫妹婿冒充凶手,后面仙堂的暴露草草带过,感觉头重脚轻。难道是我漏看了什么关键情节?

    不追究这些细节了,从我的观影体验来说,颇有峰回路转之感,悬疑推理要做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容易,所以,我推荐这部片子——《22年的自白:我是杀人犯》
  3. 质感很好的电影(尤其前半小时),后面就有问题了。 主要问题出在剧情上,而排除剧情我还是很喜欢这片子的,无论是录像带样纪实的画面,剪辑的节奏上,还是演员的表演。 剧情上的问题还是源于翻拍。 韩版算是水平中上的一部作品,拿来翻拍也未尝不可。 但别人作为一部原创作品,无论怎样的情节,都是和结构统一的。 就比如被日版删掉的遗属复仇团剧情,虽然很2(真的是很2,我当时还笑出声了),但融入进了整个故事里,至少并不让人觉得很突兀。 日版大概是导演也有一些野心,他并没有满足于翻拍,而是要利用原版的元素进行编排,重新构成一个片子,那么就产生了很强的拼贴感。这种拼贴感在铺谜面的前期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到了解谜的后期,就导致整个片子结构散架,情节散架,甚至人设也对不上准星,观感很差。

    比如韩版本身的案件是比较清晰的,就是反社会的愉快犯犯下连环杀人案(以及监禁、强奸等暴力行为),遗族为了揪出杀人犯,冒充犯人。这个反社会的愉快犯,本质上来说就是天灾,杀人动机没啥逻辑,落你身上算你倒霉,比较简单化的处理,你这样才好去拿出笔墨说受害者家属和警察那边的戏吧。 但是日版首先加了个新人设,就是嫌犯变成了个苦逼的PTSD。那么日版中根据韩版逻辑、复制韩版情节设下的这个引犯人入套的陷阱根本就没立足之本了。日版里伊藤英明还振振有词的说根据案情判断杀人者是个自我陶醉型人格(韩版人设),所以设下了圈套引他上钩,但最可笑的是你都把人设改了,他就不可能会因为这种圈套上钩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上钩了,这就显得非常愚蠢了。 而且本末倒置的一点是,重新设置杀人犯看似带来了新的悬念,但给一个完全不重要的角色(说是游离于剧情之外都可)那么多闲笔,还单拉出一条线来,这种一厢情愿的“悬念”也是仅存于创作者的幻想中了。

    删掉了遗属复仇团的整段剧情,把遗属们打散成一个个元素,也没有余力去挨个描写。所有人都是浮光掠影,给不了人啥印象。夏帆那么可爱,也看得出来很努力的想立住一些人物性格,但根本没空间给她去展现,这很气人。

    因为缺失了剧情,导致“杀人犯→受害者家属”这个反转前置,也就意味着在此之前并没什么空间做伊藤英明和饼哥的对手戏,那么反转力度就不是很足了。导演也是知道这一点,特地加了个傻屌代理人的反转,勉强还算OK——但也让我“求求你们好心一点不要安排那么明显的真凶哪怕真的是个路人也好”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了,真凶,他就是那么的明显。

    当然这个反转力度不足,有另一个原因是重新编排剧情,不得不把小帅哥整容成饼哥(……)的剧情后置(原作应该在影片开头)。还是那句话,用自己的节奏讲别人的戏,怎么都讲不好。

    归根结底,原本这个反转价值也不是那么高,大概属于一个“哦”级,出乎意料之余算不上惊艳。原作最好的一个反转,其实是“时效已过无法追溯的案件,却因为犯人的疏忽有了转机”。这个反转本身有一口气在里面,还有一定的警世意义,告诉你做人不要太跳,不要随便虐人家泉水。在韩版的场景(电视台对峙)下,整个这段戏翻译过来就是:“草您亲妈,装TM最聪明的,吃瘪了吧”,至少这是很让观众满足的设计。

    日版就奇葩了,跟着一个毫无意义的悬念走到最后一个舞台,老生常谈的蜜汁告白,蜜汁打斗,蜜汁劝善之后(这些韩版其实也有,不过这时候观众已经爽过了),突然抛出反转,把反转当成劝人不要做错事的筹码,力度就很削弱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至少跟韩版一样都联系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导演和编剧还是比较用心的吧。

    问题还是出现在翻拍的患得患失上。导演或者保守一点,只把背景事件置换,完全翻拍原作;或者激进一点,在保留两个核心反转的基础上抛弃原作,重设剧情,我想都会比现在这种把原剧本打碎了东拼西凑找能用的东西会更好看。不过搞一部电影总归免不了出现或多或少的互相妥协,光是指责导演编剧似乎也有失公允。这种大人的事情是会让人觉得片子蛮可惜的。

  4. 镜头缓缓推进,然后定在宋康昊的那张大脸上,眼神透着刺心的悲悯和不甘心的惊慌,这是《杀人回忆》的结尾。这个被无数影迷津津乐道的结局,并没有给观众一个完美答案,因为我们到最后也不知道,谁究竟是连环杀人案的凶手。

    《杀人回忆》的经典结尾

    时间从2003年来到了2012年,韩国人野心勃勃的拍了一部《我是杀人犯》,尽管它和《杀人回忆》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很多人都把它当做杀人回忆的续集,是一场对凶手是谁的完美意淫。

    《我是杀人犯》

    《我是杀人犯》是根据日本的真实事件改编,剧中杀人犯的原型正是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他吃掉了自己的荷兰女同学,后来还出书成为了畅销小说家。日本人没有抓住这个题材反而被韩国人给率先抢拍了。

    食人魔佐川一政

    随后日本人也拍出了《22年后的自白:我是杀人犯》予以还击。它集结了伊藤英明,藤原龙也这样的演技派,也有像龙星凉,夏帆可以带动人气的流量偶像。

    《22年后的自白》中国大陆海报

    该片在日本本土上映后,口碑大爆,蝉联日本三周票房冠军,同时它还会在1月11日与中国观众大银幕相见。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曾在1995年连杀五人的凶手突然22年后现身,此时法律时效期已过,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畅销作家,书中所描绘的正是他此前的作案手法。

    藤原龙也饰演“杀人犯”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面对这么一个犯下滔天罪行的刽子手,媒体竟然是疯狂炒作,大众更是无比热捧,事态未平息之时又起高潮:有一个人自称也是凶手,还拿出了有力证据,那么谁究竟是凶手?

    伊藤英明(左)和龙星凉

    作为一部翻拍作品,最大难度是如何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本土化改编,同时还要规避和前作有雷同的地方。《22年后的自白》相比韩版类型化的娱乐设计,它的文戏更为吃重。

    夏帆饰演受害者的女儿

    不以动作特效夺人眼球,而是踏踏实实的讲故事,调动一切视听元素来烘托剑拔弩张的气氛,比如开场用老旧的录像带式影像来还原1995年发生的连环绞杀案,其影像质感恍如是《午夜凶铃》附身,令人不寒而栗。

    日本是一个盛产推理小说家的国家,比如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再到现今的东野圭吾,岛田庄司。在这种推理文化的浸染下,日本的悬疑电影或多或少都有着推理的影子。

    东野圭吾

    《22年后的自白》就受此影响,它很多关键的细节是通过推理向观众解答的,同时用大量的细节来铺垫剧情,使其能自圆其说,逻辑紧密相扣。

    然后一个事件引出另一个事件,层层推进,最后引出多个反转达到高潮。没有枪战打斗,没有惊险追车。只是利用悬疑点来带动节奏,吸引观众往下看的欲望。

    可以举个例子:电影中途出现两个自称是杀人犯的人,这是剧中峰回路转的一个关键情节点,当我们对杀人犯现身的动机和引起的舆论风波不再感兴趣的时候,电影极为恰当的又抛出了一个“杀人犯”,就像真假美猴王一样,重新让观众陷入谜团之中。

    除了悬念设计的高明外,电影有关互联网怪象的描述也值得人们反思:人们在网上搞个人崇拜,看直播满足幻想,随意谩骂攻击对方,简直就是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粉丝拿着杀人犯写的新书自拍

    正是因为这些狂热粉丝的助力,藤原龙也饰演的“杀人犯”才能光明正大的在法律时效期失效后,肆无忌惮的活跃在大众视野中。

    他堂而皇之的出现,又堂而皇之的出书,还被粉丝夸为美男子。甚至在他的新书签售会上,竟然有数千人拥挤在签售大厅上等候他的出现,只是为了亲眼见他,为了能要他的签名。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是对他颜值的赞美

    这让人不禁想起前不久因为颜值过高在网络上一夜爆红的女通缉犯,很多人都忽略了她的罪行,反而为她的相貌所吸引,甚至还夸赞她名字别致好听。

    就像电影中的杀人犯,只是因为长得好看,大众就直接忘掉了他曾经杀掉五人的罪行,这种匪夷所思的病态现象,除了愚蠢大众的推力之外,自然也少不了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若不是出版社出版他有关杀人细节的新书,若不是电视台为了炒作而举行他的发布会,也不会引起巨大的舆论效应。

    一个杀人犯,因为法律时效期失效,就逃脱了应有的制裁,反而成了网络红人。这种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正是脱胎于真实生活中。

    1997年,14岁少年A杀害男童后,出书《绝歌》讲述一个杀人犯的养成,首发10万册,赚的是盆满钵满。

    少年A

    2007年,市桥达也奸杀女教师,出版《被捕前空白的2年零7个月实录》,描述自己被通缉后的逃亡全过程。

    日本发布的市桥达也通缉悬赏

    他们无视法律,无视良知,全然不顾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只是一味的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再加上民众的好奇欲和出版商的唯利是图,杀人犯们不但没有受到谴责,反而被一再吹捧,成为镁光灯下的红人。

    这让人不禁感到困惑:这个世界怎么了?无论多么不可思议,多么丧心病狂,多么令人发指的违背道德和人性的东西都一个个的生龙活虎,而且时常耀武扬威的向我们龇牙咧嘴。

    他们为什么会被大众接受?凭什么被时代包容?这种怪象甚至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存疑,还是说我们本来就处在一个不真实的世界之中?

    这一切正如科马克·麦卡锡在《长路》中所写:“这是赁借的时光,赁借的世界,要用赁借的双眼去哀悼”。

    首发在嘉影movie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