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张sir、文仔妈妈、还是文仔和JOJO,都具有一定意义的存在价值和分析空间,接下来将结合影片中的具体细节对这四个人物的人物性格、在影片中的心理变化进行详细分析。 影片中的文仔在以为自己杀了人后,极度恐惧,甚至为逃避警察抓捕以跳楼相逼;不慎从高空坠落入院后,一名警察讽刺其家庭环境不正常,无人管教,侮辱其母亲,文仔暴怒之下夺过警察的配枪将警察杀害。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文仔的性格敏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心理素质差等问题。影片在开头曾由文仔妈妈交代,文仔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将这一背景,与文仔在影片中的行为表现相结合研究,便可对文仔的扭曲的性格的成因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巴巴拉·卡申研究了1970年至1980年这十年间出版的研究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的社会心理学文献,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比起其他具有同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们,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的儿童更具有感情调适的能力;除非本人因家庭情况而遭欺辱,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有高度的自尊心,智力也比较发达;但在青少年时期,犯罪率也较高。[1](j.罗斯·艾什尓曼著:《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41-542页) 单亲家庭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毕竟是一个脆弱的、不稳定的社会组织。其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从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许多研究指出,单亲家庭子女从事偏差行为的情形比一般双亲家庭为高。Lamb认为,离婚家庭的儿童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失调现象,单母家庭男孩表现出特别强的攻击性,而女孩没有明显的差异性。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孩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行为。[2](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2006.09.04) 文仔妈妈作为一位单身母亲,其后期因丧子精神崩溃而对张sir展开一系列报复的行为,也可在这个故事的个中细节及故事背景中究其成因。影片开始不久有一个片段,文仔妈妈下班回到家,发现儿子在家却并没有开灯,立刻因为自己怕黑把所有灯打开,看到儿子与人打架后,对儿子是气愤地责怪和打骂。可以看出文仔妈妈看似坚强,实则内心是孤独而柔弱的。 在离异家庭中,单亲母亲经历着重大生活变故,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自我效能感低,情绪极度不稳定,容易受到激惹。环境与情绪导向不良不然降低和破坏家庭正常教育职能,母亲对儿童的支持性行为较少,消极的控制较多,对儿童不良行为的感知和归因也较为消极,亲子冲突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幼儿而言,父母的离异与家庭结构的重大变化也使幼儿脆弱而敏感。[3](郑名:《离异家庭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研究》2006.03.30)由此,文仔与母亲这一单亲家庭的家庭背景在一开始就成为促使后来文仔的失控以及文仔妈妈精神崩溃的巨大成因。 在文仔杀死侮辱其母亲的警察后,文仔妈妈任由文仔挟持为人质,与文仔一同躲藏于天台时,文仔妈妈还在安慰文仔,称为其录下了当天的球赛,并要为文仔顶罪。当张sir来到天台要求逮捕文仔时,文仔妈妈的反应是苦苦哀求,说不可以失去儿子。这一片段可以看出,文仔妈妈对文仔是溺爱的,并以文仔为自己的全部精神支柱。文仔被张sir击毙后,文仔妈妈的精神世界轰然倒塌,她每日熨烫儿子的球衣,幻想儿子依然在世,到足球场看与儿子同龄的孩子比赛,与儿子的照片睡在一起。张sir结婚这一情节是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重要节点,在张sir结婚当天,文仔妈妈开始了其的疯狂报复。 而在影片后期,张sir为对文仔妈妈的报复进行反击而搬离原住所,文仔妈妈发现后的状态是迷茫、不知所措的,可窥得她在失去儿子后,取而代之支撑她生活的是对张sir的仇恨,这种病态的情感入驻她的精神世界后,对张sir的报复就是她每天生活的意义。她思维缜密,在人前沉着冷静,请张sir和JOJO于文仔生忌当天到她家吃饭,但任张sir如何企图激怒她,她都不露破绽,赢得了JOJO和警方的信任。 张sir的反击是影片中第二个重要节点,可简略为三步:搬家、毁坏文仔生活痕迹、烧毁文仔人形立牌。它严重激化了文仔妈妈的精神问题。当她看到儿子墓碑前的花被打烂,愤而追到张sir的家,却发现人去楼空后,将自己装扮成了儿子的模样与镜子中的自己对话。再度回到家发现儿子的生活痕迹被破坏,文仔妈妈情绪开始失控,后来被张sir引到足球场,眼看着文仔的人形立牌被烧毁,被迫接受儿子离世的事实,至此所有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张sir这个人物在影片中的遭遇可以说是无辜甚至是倒霉透顶的,失去亲人和朋友的打击曾让他一度歇斯底里,文仔妈妈一连串的报复所带来的压迫和恐惧对张sir的心理一定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同样是失去亲人,张sir却没有选择杀人以补偿自己,而是选择理智化解。不可谓不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JOJO的角色设置明看稍显多余,但张sir之所以能够保持理智进行有力反击,少不了这一略带喜剧色彩的角色的陪伴,她不知者无畏的盲目的乐观精神,是张sir后期最需要感受的。 这部影片中没有绝对可恨可憎的人物。即使文仔妈妈这一角色后期残忍而冷酷,了解造成其性格及心理变化的成因后,似乎也不是那么无法理解,甚至是带着浓重的悲剧色彩的。 此外,影片影射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即单亲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离异家庭母亲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家庭生活,在养育中更多地体现出宽容、接纳、合作。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母亲的教育观念,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提高亲子相互作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