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决斗的人 The Duellists(1977)

简介:

    [天国王朝][角斗士][黑鹰坠落]视觉大导---雷德利·斯科特处女作

演员:



影评:

  1. 法国皇帝拿破仑手下的军官,有三个收入来源。

    固定的是军饷,

    起伏最大的战利品,

    日常娱乐靠赌博。

    赌博中,进出最小的是,掰手腕,一把一结,现款现结。

    输赢最大的是,决斗。

    决斗不论生死,胜败,都能给双方带来荣耀,所谓声誉、赞誉、名誉、信誉,一刀下去,声名鹊起。

    然后,自然是升官发财。

    因为,那个时代的战争,没什么技术含量,皇帝陛下,自己有得是智慧,挑属下最关键的,就是不怕死的执行力。

    为此,拿破仑的军队,专门有决斗的规则,特别只属于军官的规则。

    “不能以下犯上。只要、必须,双方有平等的军衔,就可以自由决斗,博得世人的爱戴。”

    简称:平等自由博爱。

    雷德利·斯科特的导演处女作《决斗的人》就讲了这样一个“平等自由博爱”的故事。

    两个男人,一生决斗了6次。

    从拿破仑称雄称帝,打到,拿破仑滑铁卢惨败,从1801年打到1816年,打了15年。

    他俩,一直齐头并进,军衔平等,从中尉,打到,上将。

    他们都是皇帝陛下的战友,一起在莫斯科郊外的雪地上,冻成狗。

    他们都是决斗的受益人。

    决斗的最终赢家,

    导演,给了敬畏生命的,迪伯。

    第一次决斗,迪伯,是被一个伪装成文艺青年的李逵,逼到不得不拔刀,他出刀留了分寸,点到为止。

    结果被李逵的老婆,抓破了脸,丢人啊。

    第二次决斗,迪伯,不想死于因为一个无聊沙龙女人引发的男人面子之争,他想以伤换和平,小输一场就完了,为此特意左臂戴了保护性手套,准备轻轻地挨一下,见血就认输。

    结果,李逵下了狠手,差点儿要了他的命。还,拒不接受和解,准备下次再干死你。

    第三次决斗,迪伯,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勤学苦练。

    结果,两人死缠烂打一下午,谁也没要了谁的命,反而,都出名了,都升官了。

    第四次决斗,迪伯,怕的要死,女朋友去算了命,也是算出他必死。因为,对面是个把决斗当鸡蛋吃的疯子,早上吃了鸡蛋,晚上他还想吃,还能吃。

    结果,骑马对砍,浑身发抖的迪伯,因为恐惧导致原地不动,因为原地不动,挥刀准确性提高,一刀,把李逵削了个满脸桃花开,赢了。

    第五次决斗,迪伯,想找死,因为他觉得被冻死在莫斯科的郊外,像条丧家的狗,还不如死于决斗,一把火烧的暖暖和和,上天堂。

    结果,敌人来了。两人都没死,都升为了上将。

    第六次决斗,迪伯,恨死了李逵,拿破仑都滑铁卢了,我都结婚了,老婆都快生孩子了,你这个二逼就为了所谓的荣誉,追到我家来决斗。我不弄死你,我不姓宋,宋江的宋。

    结果,斗智不斗力,赢家迪伯,用枪指着李逵的头说:

    Go home,

    You died.

    Please remember, I will announce your died.

    I free you,

    Because you free.

    滚吧,

    回去多读点书,

    知识越多,越不容易,被煽动。

    见识越广,越不容易,冲动。

    你懂个屁的平等自由博爱。

    别再给荣誉当狗了。

    备注:

    《决斗的人》 The Duellists (1977)

    拿破仑,1804年-1815年,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滑铁卢战役,发生于,1815年6月18日。

  2. 斯科特1977年的作品,取材于法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洛维茨和杜邦的决斗。

    讲的是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手下的两个军官休伯特和菲罗为了琐事发生纠纷,菲罗认为休伯特侮辱了他,提出挑战。第一次决斗之后,不服,继续,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两人断断续续的决斗持续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中,休伯特和菲罗经历了拿破仑的兴衰,各种各样的战争,升职,下狱,结婚生子,直到行将暮年,才明白两人之间的这些决斗是多么的没有意义。

    决斗从广义上看,历史可谓久远。两人之间通常是这样开始的:“你瞅啥?”“瞅你咋地!”“再瞅一个试试!”“试试就试试!”于是拳脚棍棒一起上。直到现在我们都不时的看到这样的场面。

    被史学家正式认可的决斗,是发生在公元六世纪的日耳曼民族。两个农民为了一只羊的归属告上了法庭,双方各执一词,法官难以分辨是非,于是命令二人决斗。理由是“我相信上帝会庇佑这只羊真正的主人”。这在法律上被命名为“司法决斗”。

    司法决斗不仅适用于刑事案件,也可以拓展到民事案件。还制定了不少规矩,比如,需要规定决斗地点,要有法官或领主的见证。后来改成双方的朋友做见证。可以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多人群殴。仔细想想,“让上帝来判决”这个理由虽然从逻辑上看没什么毛病,在实施中确实有点牵强。就如同一个人在地上捡到钱,他为了心理平衡,把钱抛向空中,说:“上帝啊,你把钱收回去吧,您如果不要,那就是送给我了。”考虑到这些因素,最后终于在教会的压力下,取消了司法决斗。

    然而事情却没有完。在当时的欧洲,如果民众私下里有什么纠纷,尤其是牵涉到贵族的荣誉时,仍然习惯于用决斗方式来解决,即荣誉决斗。官方屡禁不止。尤其是在十五世纪以后的法国和后起的俄罗斯,这种决斗愈演愈烈。影片中所反映的就是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

    决斗的武器最早是棍棒,后来发展成了剑,热兵器出现后是手枪。要是决斗延续到今天,恐怕要开着坦克上阵了。

    日本也有决斗。决斗的方式和他们那个民族性格一样,比较变态。决斗一般是在武士之间进行的,除了那些通常的规矩之外,可以在决斗之前搞暗杀。在大家的心目中,这种暗杀没什么丢人的,谁让你没防备好啊?在一方武士败北之后,他手下的徒弟们也要集体切腹自杀,真是够悲催的。所以在日本,暗杀和自杀也是决斗的一部分了。

    说是为荣誉去决斗,那群人里,一向崇尚的是荣誉第一,生命第二。西方人的荣誉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面子。既然荣誉已经交出去了,只好拿第二去赌一赌。这是顺理成章的思路。胜利的一方当然是衣锦荣归,败的一方则是荣誉和小命都没了。如影片中的休伯特和菲罗,因决斗受到人们的尊敬。在中国也偶尔有类似的事情,然而咱们还有一句话,叫“委曲求全”。这反映了儒家学说中更高的智慧。为了崇高的理想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命在,才有可能去洗刷耻辱,达到自己最终的目的。

    影片中,菲罗一直是主动挑战者,他就是一个赌徒,并乐此不疲。而休伯特则是被动的应战,直到十五年后,他才醒悟了,他说:“十五年来,你一直阴魂不散地纠缠我,我再也不会照你的话去做。长久以来,我被你口中的名誉所迷惑,你现在得乖乖听我的话。”

    影片并没有反映更深刻的主题。却把决斗这一愚昧的行为分析的很透彻。如叔本华曾经评论过:“与性病的影响相类似的是骑土荣誉的影响。社会受到它的影响而变得僵硬、紧张和严肃,因为人们每说一句话都必须煞费思量。”现在,决斗的行为已经近乎绝迹,这说明了文明的进步。然而那种为荣誉和面子去赌的想法仍然根深蒂固的影响着许多人,由此产生的方式则有了变化,如自杀、报复等等。越来越龌龊和阴暗。在向世人证明,指使决斗的那种思想仍然在苟延残喘。尤其在不发达国家和底层的人们中,更是如此。

    影片的画面很美,明显受到了欧洲美术的影响。开始时的贵族沙龙像十八世纪巴洛克的画风,军官们聚集在野外时的情景又使人想起伦勃朗的《夜巡》。郊外田野的镜头酷似米勒的风格。还有似乎随意却又是精心摆放的水果,成了一幅完美的静物写生。为了这些镜头去看看这部电影也值了。

  3. 和这个导演很有缘分啊,刚看完他最近的电影《A good year》。再看看他早期的作品,能看得出来真是有才华。不过70年代的电影有一种纯朴的感觉。
    影片是说法国拿破仑时代的两个军官在15年间经历了4次惊心动魄的决斗。但是每次决斗都是那个Feraud单方面挑起的,这个死缠烂打的家伙近乎疯狂地为了一点小事而不依不饶地要和Hubert拼命。Hubert每次都不情愿,但是每次都大命不死。
    有一个评论者道出了这个电影的精髓:决斗者其实是迷恋挑战死亡的快感,荣誉只是个幌子。对于Feraud来说确实如此,Hubert对他有救命之恩,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避免决斗的借口。何况如此顽强的对手是多么难得啊。有点像是中国的武侠小说,一个只想天下无敌的疯子,和一个总是被人挑战的无奈的高手。
    两个主角都表现不错。演Feraud的Harvey在77年就已经是凶相毕露了!
  4. 七七年的老片。

    拿破仑的两名贵族部下发生言语上的冲突,从此开启了长达30年的厮杀。战时,他们并肩作战,和平时相互揪着不放,一次次相约决斗。为了所谓公平,竟不惜滥用职权将仇敌从牢狱中救出。这一切背后的动机只为了捍卫各自的尊严与名誉,谁也不愿主动开口说,既然这么多年我们都杀不死对方,不如就算了吧。

    这种绅士间解决恩怨的规则是滋生于高级文明下的愚昧,运用一切看似道德的方法实施泯灭人性的行径,有礼有节有尊严地消灭对方肉体,这种道德观就有其伪善性。二人间从一开头就不存在血海深仇,且时过境迁,行动早已与仇恨无关。在追求高于生命的价值的过程中,人的心智处于迷失状态。

    本片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主题。旖旎的风景与血腥相残形成鲜明对比,爱的誓言也不能动摇决斗者的意志。

    但对决了30年后他们才发现,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理性与道德的厮杀,生命的价值在其中显得异常卑贱。当皱纹爬满额头,意外的结果浮出水面,最后一次决斗以零伤亡体面收场,周围的一切美好才重回价值的核心。

    美丽的妻子又怀孕了,和平的空气中特别适宜晨间散步,拿破仑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再也不可能东山再起……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是位现实主义艺术家,他在现实中为空泛的理想与道德苦苦寻找落脚处,不惜动用了一部决斗史诗。可喜的是他最终找到了:人可以追求高于生命的价值,但绝不会在二择一的决斗中体现,即使给这种牺牲精神穿上多么蛊惑人心的华衣。

    《决斗的人》在打斗方面写实得让人不忍直视,毫不讲求技击美学,堪比我国的《师父》,劈脸挠,抓蛋蛋,用牙咬,抠屁眼,一切以弄死对方为终极目的,白鹤亮翅好看是好看,没啥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