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记忆的符号-中国电影百年寻音集 (CD8)》
(专辑虾米音乐/网易云可听。虑及虾米即将关闭,暂将歌词备记在此。)
原为闽粤地区传统童谣。不同版本,唱法、歌词各异。
演唱/陈娟娟
词/蔡楚生
曲/任光
月光光 照村庄
村庄破落炊无粮
租税重重稻麦荒
月圆圆 照篱边
篱边狗吠不能眠
饥寒交迫泪涟涟
月朗朗 照池塘
池塘水干种田难
他乡流落哭道旁
月亮亮 照他乡
他乡儿郎望断肠
何时归去插新秧
月依依 照河堤
河堤水决如山移
家家冲散死别离
月黯黯 照荒场
荒场尸骨白如霜
又听战鼓起四方
月凉凉 照羔羊
羔羊迷途受灾殃
天涯何处觅爹娘
月明明 照天心
天心不知儿飘零
风吹雨打任欺凌
月微微 照海水
海水奔流永不回
苦儿无家不得归
月凄凄 照破衣
破衣单薄碎离离
冻死路旁无人理
月茫茫 照高房
高房欢笑如颠狂
苦儿饥饿正彷徨
月惨惨 照海滩
海滩无人夜漫漫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艺术反映着时代生活,而电影作为一种第七艺术亦是如此。1937年正值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电影因此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这就使得蔡楚生小资产阶级趣味的创作思想开始发生转变。
这部电影中继承了郑正秋的小人物传统,揭露的正是在国家危亡下小人物的不幸与悲哀。不同的是,郑正秋的电影反映着旧市民的审美趣味,如《劳工之爱情》中为了追求自己爱情的水果贩人。而蔡楚生,他将镜头对准了在战争中最弱势的群体—儿童,充满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用大量的笔墨渲染身处混乱的年代中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孩童,将小资产阶级混乱不堪的爱情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用细腻的生活、心理描写刻画出孩童们的内心世界:譬如,在小三子被一个好心的管家收留,从一轮明月中看见了自己的父亲母亲朝他慈爱的微笑,他的嘴巴一瞥,眉头微锁,眼眶里分明闪烁着泪光,即使历经风雨,万般艰苦,陪在他身边的不是父母,内心终究有一坛苦水无法诉说;譬如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熟睡中的自己被开过的汽车溅了一身的水,他无处栖身,在雨夜中慌乱地走着,抬头看见年轻的夫妇抱着自己正在啼哭的孩儿亲了许多次,他此时只能通过哭泣表达自己的内心的委屈与凄凉。蔡楚生通过这次令人动容的细节和心理描写,将身处底层的儿童表现地淋漓尽致,同情之余还有愤慨,发人深省....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孩童流落到如此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