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烟 Smoke(1995)

简介:

    奥吉(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经营着一间雪茄店,年近四十的他依然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只有常常光顾的潦倒作家本杰明(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 饰)能偶尔跟他聊聊天,解解闷。本杰明的生活同样不尽如人意。一场意外让本杰明遇见了名为拉希德(哈罗·佩里纽 Harold Perrineau Jr. 饰)的黑人男孩,一来二去之间,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演员:



影评:

  1. 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形,在影片行将结束,画面已经叠印出主创人员字幕之时,我们才得以从中看到海报封面的故事:烟店老板奥吉来到那个陌生的黑人盲老太家,和她共度了一个彼此心照不宣的白色圣诞节。一如影片所讲述的几个凡人故事那样,片尾的这个故事显得温暖而安详,别有一番滋味。如果来个角色置换,把所有人物都换成我们的肤色,那么这些普通的事儿完全能发生在自己的街区,或者用一句更实在的话来说,这是街坊之间的事儿。 如果你没有被媒体误导,而认为行为艺术是个贬义概念的话,烟店老板奥吉无疑是这样一位严肃的行为艺术家,他会在每天早上的同一时刻,在自己的烟店对面拍下一张街景照片,十几年来天天如是;他的朋友本杰明是一个落寞、但很博学的作家,在奥吉浩如烟海的照片夹中看到了他死于意外的爱妻;一个偶然事件使黑人少年拉希德闯入了作家周遭的生活,少年遇到了和失散多年的父亲如何相认的难题;而奥吉又碰到了他的前女友,并宣称要他对18岁的私生女负责…… 而若从叙事的角度进入影片,你会发现,讲清楚如此众多的线索委实不易。虽然都是平凡人生,但对于日常生活的丰富性而言,采用传统的线性叙述模式将是危险的,稍不留神就会令人感到乏味;仿若观看欧洲艺术电影,其迟缓的情节、滞重的镜头调度,让你轻易就陷入貌似形而上的预设陷阱而难以自拔。 所幸导演王颖很巧妙的化用分段叙述的形式,将影片有机的划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围绕一个人物展开,通过他与周遭人事的关系,有条不紊的推动着温暖而缜密的剧情。当然这种分段的叙事方式并非导演的独创,做的比他更有突破的也大有人在,别忘了就在一年前(1994),昆汀·塔伦蒂诺推出了他爆炸性的《低俗小说》,那种不断给你惊喜的叙事噱头使得人们眼界大开。不过,不是我在强调题材决定论,这部影片的情节也要求其叙事方式必定是要平实朴素的。 按照时间顺序,这五个部分分别围绕保罗、拉希德、奥吉的前妻、拉希德的父亲和奥吉展开,在叙述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交代其他蔓生的枝节,可以说,影片是由一个个简单的故事交汇重叠而成,灵动而感性,如同一串晶莹而简洁的珍珠。在其中,我们可以把作家保罗和少年拉希德的关系看作主要线索,把拉希德“寻父”的过程作为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奥吉与保罗德的关系,他们对照片乃至人生的讨论;奥吉与前女友的关系回溯、他们和堕落女儿的对话;以及拉希德的身世交代(他姑母在这里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和他在奥吉店里打工,并且以偶然得来的赃款为自己的失误赔偿这三个相对独立的事件则可以作为影片的次要线索。而最后奥吉深情回忆(表现为影片末尾的倒叙)的圣诞节故事无疑成为影片的升华和超越之处。 当然,在这些线索之间也穿插了很多富有意蕴的桥段,如开头部分作家讲述的称量“烟”的方法,剧中作家给少年讲述的另一个“寻父”故事,以及他们与书店少女短暂的友谊等等。其实,这些桥段都可谓故事中的故事,从整体上与影片构成了丰富的复调张力,看似闲笔,却清新而隽永,经得住观后长久的回味与咀嚼。 编剧可谓功不可没,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事件实际上蕴含着很多颇具戏剧性的心理活动,如何将它们发掘出来,而不是哗众取宠,用夸张地表演来刻意拔高人性,这需要高超的技术控制力。例如不厌其烦的让作家给少年转述那个登山者故事,这实际上是从侧面进行的烘托;例如很突兀的让奥吉将少年的赔款转赠给他前女友,这里只通很少的几句对话 就将气氛烘托了出来。说到对话,这无疑也是本片的亮点,剧中人物的语言可谓相当符合各自的性格。比较喜欢奥吉和拉希德的台词,奥吉的语言幽默、粗砺而往往又能直抵事物的本质;而少年的直爽和善意的谎言(white lies)总能博得我们会心的微笑。 既然说少年寻父的过程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确实从他身上也能找到不少的叙述要素,那么我们能否将本片归于“成长电影”的类型呢?或许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家庭、亲情和友情的成长电影,恰恰是对传统模式下成长电影的颠覆——因为,一说到成长电影,我们就会联想到诸如叛逆、迷惘、轼父和青春沦陷等等颠覆性的观念,这也似乎是东西方电影界从《青春残酷物语》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再到《猜火车》等不谋而合的传统。而在这部电影里,导演这么有意而为之的安排,譬如拉希德和父亲的最终相认,无疑意味深长的隐喻着人性的回归,隐喻着东方人家庭本位的伦理观。导演体现出的这种炉火纯青的世事洞察力、大气与醇和的平实心态,是一个新生导演无论如何 也难以企及的。 此外我们也不要忘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如果稍不留神疏忽这个细节的话,这部影片的涵义或许要打个折扣,那就是奥吉与鲁比和他们那个堕落女儿的事情。尽管鲁比还不能确定这个18岁的未婚先孕女孩就是奥吉的亲骨肉:“50%的几率是你的孩子,谁知道。”那女孩也一直没有见过父亲,但是她却对送上门来的老爹歇斯底里的大骂,甚至发出死亡威胁,这里无疑是和黑人少年的坚韧和宽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尽管她在父亲走后也绝望的恸哭)。对于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来说,这无疑是又一个含蓄的反讽——向来优越的白种人甚至不如黑人的亲族观念,他们传统的宗教观此刻显得那么无力。再联系到影片的导演和制作群大部分是亚洲人士,我们不得不为这个情节叫绝。 联系到种族问题,也许这个简约的结尾能给我们带来些许启示。奥吉,这个退伍的海军陆战队队员,性格强悍依然,应作家的请求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圣诞节故事:在偶然的一次善心鼓舞下,他以一个回家过圣诞的淘气孙子的身份,敲开了陌生祖母家的大门。在他与黑人盲老太太拥抱时,镜头出现了难得的特写,他一开始是冷漠的,甚至含有某种含蓄的厌恶,然而,在老奶奶不明就里的絮叨中和拥抱中,他一脸的僵硬渐渐融化做温暖的春风,此时,背景音乐传来Tom Waits怪异而苍凉的歌声Innocent When You Dream,在黑白的画面上,我们看不清他们的肤色,只是看到在两张沧桑的面庞上面写遍了某种人类共通的情绪…… 这也是我看过的最为感人的影片结局之一。 2003-4-29 原贴于

    选自《此时此地:保罗奥斯特与库切书信集》
  2. 说是美国电影,其实导演却是华裔电影人王颖,这部拍摄于1995年的电影似乎得过很多奖项,但是就其在观众中的知名度来讲,显然并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奥吉是一个烟草店的小店主,而作家保罗是他的常客之一。自从妻子死于街头的枪击以后,保罗就再也没有写过东西了,深沉而忧郁,看来奥吉和保罗都是这样的人,作为男人,他们还都是烟鬼。

    直到有一天奥吉给保罗看了他这一生的杰作,奥吉十四年来一直坚持每天拍一张街角的照片,无论刮风下雨从无间断,虽然每张照片都是几乎一样的街景,但是因为有了时间的跨度,所以显现出了历史的厚重,照片上或者阳光明媚,或者雨雾初霁,四千多张照片展现的是一个街角的历史,观看者震惊于作者的坚韧与执著,也能领略时间精妙的蚀刻本领。保罗更加意外地在其中一张照片上看到妻子,面对这幅历史长卷中的凄然一瞥,保罗哭了,这唤醒了他心中沉睡了许久的东西,他回去重新开始了写作。

    这是一部絮絮叨叨的电影,没有情节张力,并且分为五个段落,互相关联又独立成章。

    另外两个段落分别讲述了一对父子和一对母女的故事。小男孩托马斯在大街上救了保罗一命,所以保邀请托马斯去家里住几天,其实这个小家伙抢了一伙抢劫犯的钱,到保家里避难,而不明所以的保则把他推荐给奥吉做小伙计,然后他闯了一天大的漏子,把奥吉的所有身家——值钱的烟草泡了水。温情和人性的光芒充斥着这部电影,奥吉和保最后促成了托马斯和他亲生父亲的相认,托马斯用那笔钱赔偿了奥吉--足足五千美元,而奥吉则转送给了他的老情人--穷困潦倒女儿又在吸毒的可怜女人,奥吉本可以不理会她的,因为她曾经的背叛那么深地伤害过他。

    烟雾的重量怎么称量?就好像有人试图称量灵魂的重量,把一枝烟放在天平上,然后把烟灰也弹在天平上,差异就是烟雾的重量。这是当初向英国引入烟草的一个聪明家伙的聪明主意,作为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个谜底一样让我们解读了奥吉和保的生命意义,他们作为冥冥苍生中的一员,曾经妥协或者放弃,但是他们挺过来了,在平淡的故事中他们成了平淡的英雄。

    电影的结尾是奥吉的圣诞故事,保要给纽约时报写一个圣诞专栏,奥吉奉献了他的故事,那其实就是他的那部相机的来历,也是他的四千多张照片的来历。

    奥吉的烟草店里曾经光临过一个小偷,奥吉追赶的时候拾到了小偷的钱包,在圣诞节的时候奥吉按照钱包里的线索找到了小偷的家,而家中却只有一个眼盲的老奶奶,于是他们一起过了一个愉快的圣诞节,奥吉买来丰盛的圣诞大餐,老奶奶当他是自己的孙子,奥吉也扮演的很好,直到最后,奥吉在洗手间里看到了一堆照相机,那显然是赃物,于是奥吉走的时候带走了其中的一部。当他后悔自己的偷窃行为想要归还的时候,老奶奶已经人去楼空了,遗憾和羞愧,深埋在奥吉的心里,但是也促成了一部伟大摄影作品的诞生。

    2004年
  3. 看过的唯一一部王颖的片,却很容易的就加入了我最爱的list。这个list不是很长,我一想再想也不过有几十部而已,看来我还是很偏爱这部华裔导演的片的。 如果说李安的电影里还经常流露出浓郁的东方意识,那么王颖则完全在用西方的思维在叙事了。但是《烟》还是很特别,是作为一部美国片的特别。在美国只能算是一部文艺片,票房不知如何,但却获得了包括柏林银熊在内的众多欧洲电影奖项,说明它是很符合欧洲人的品味的。也是,如果不是台词是地道的美国英语,背景是地道的美国故事,完全可以让人误解是一部典型的欧洲影片。 记得看完时很激动,还模仿烟店老板打算每天在同一个地方拍一张照片,然后观察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惜只坚持几天,后来就把那组照片起名就叫《烟》,只可惜时间太短,没什么趣味。看来如果让平淡中泛出色彩,时间倒是个调剂良方。 影片的海报上有这样一句:The most precious thing is lighter than air。一语双关,说得真好。看来王颖是参透了西方的世界的,不过仍然没有去试验他其他作品的动力,现在我变得很小心。

  4. 熟悉的街角的烟店,几个熟客在屋里聊天,隔壁的作家进来聊了几句,说了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主角,我们即将讨论的都是如烟一般无处不在的小故事,它们都很难说清楚重量和意义,但又好像怎么都绕不开,人们花了好大力气也能知道它重量几何,但似乎这些感觉这些远没有烟本身所带给大家的快乐多。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人的小故事,每天在固定地点拍照的老板,他的记录让意外失去妻子的作家释然了;意外救下过马路的作家的黑人小男孩去找亲生父亲的旅程中困难重重,即使面对面也无法讲出自己的真名;突然得知自己还有个亲生女儿的老板,不得已去劝说从未见过的女儿好好生活;作家帮着黑人小男孩重新找个工作,却给老板惹了麻烦,补偿他的钱又被老板拿去给前任;被黑社会找麻烦的作家保护了男孩,也和老板帮助男孩最后回到了家人身边;最后老板又给作家奉献了一个完美的圣诞故事……

    也许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是一些可能就在身边会见到会发生的事,但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属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跨越了职业,忽略了金钱,甚至打破了固有的黑人和白人之间的边界。影片讨论了父子,名字,身份,每当大家讨论一些生活和人生就会点一支烟,大家坐下来,在烟雾缭绕之间思考,释怀。王颖老师也用了独有的亚洲视角,给出了很多留白的空间,很多话很多事都在不言中,在眼神的对视里,在无声的微笑里,在沉默里,在言语里。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故事,它传递的温柔非常细节,亲民,又柔软。不管是朋友亲人爱人还是陌生人,都因为善意帮助了彼此,然后有了故事的延续和更多的交流与情感,这是我觉得最感人的。几年如一日拍摄的老板和坚持写作的作家即使生活有不如意,被他人打乱了节奏,也依然在讲述的任何时刻保持着温柔的视角,实在是难得,也让人会心一笑,长久的感受着内心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