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女佣 La Nana(2009)

女佣 La Nana(2009)

又名: 女仆 / 女佣人 / 娜娜 / The Maid

导演: 塞巴斯蒂安·席尔瓦

编剧: 塞巴斯蒂安·席尔瓦 佩德罗·佩拉诺

主演: 卡塔利娜·萨韦德拉 克劳迪亚·塞莱东 Alejandro Goic Andrea García-Huidobro 玛丽安娜·洛约拉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智利 墨西哥

上映日期: 2009-01-17(圣丹斯电影节) 2011-03-11(墨西哥)

片长: 95分钟 IMDb: tt1187044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女仆》是智利年轻导演赛巴斯丁·西瓦的第二部长片电影。

演员:



影评:

  1. 《女仆》拥有非常精彩的开头:第一个镜头女仆独自在一间隔离的小屋吃饭,隔壁就是主人一家在大餐桌享用烛光晚餐,对比鲜明,电影开门见山的把阶级性的人物关系赤裸裸的丢给了观众。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个情节,主人为女仆准备了生日惊喜,主人是善良的,虽然她尽可能的让这个雇佣关系的下人融入中产阶级的大家庭中,但是结果还是草草收场。这一切很微妙又很残酷:女仆终究是女仆,生日过后还要她收拾残羹。就像穷人终究是穷人,无论富人们再怎么友好,却无法改变穷人的身份和命运。而且生日也暗示了女仆的青春的消逝,女仆已经不由自主的把自己人生的重要时光交给了这个雇主的家。这些都变成了故事往后的铺垫。

      仆人这个职业本身是沮丧的,一辈子是为别人而活。女仆的悲剧性格其实就是这个家庭造成的,仔细想想无论任何关心或是交流,甚至与孩子的感情,一些都笼罩在雇佣关系下,这种关系并非是真诚的带有实质性的关系,情感的核心实际上是冷漠的。女仆分不清她的付出到底是100%真心还是80%还是50%,她也不确定主人回馈到底是100%还是80%还是50%的真心,正如第二个老女仆所说:“这些忘恩负义的人,以后不会记得我们。”女仆害怕被忘记,潜意识里她有这种危机,生活在这种浅层又暧昧的情感地带下时间一久,人会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的主导。于是她变得偏执,顽固。人的心理状态是扭曲的压抑的。
      
      主人一次次的聘请新的女仆,这无疑触动了埋藏在女仆内心深处的危机感。主人拥有的就是金钱,假如有一天女仆不在了她还可以继续雇新人,这使女仆深深的缺乏安全感。她一次次的不择手段的逼走新女仆,让我不得不联想起了《动物世界》里那些草原动物本能的保护和划分自己的地盘。女仆的动物本能就是要保护自己的资源和地位,那些盘子桌子,那些孩子都承载了自己的青春和成果,虽然有些幼稚好笑但是却又很残忍。

      时间也让女仆变得麻木,变的分不清。可能女仆在刚进这个家门的时候她很清醒:我只是来挣钱的而已,干完了活我还是我自己。这么多年过去,人是最经不起时间的消磨的,女仆一直在为别人而活着,终于她误以为主人的家就是自己的家,主人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电影里她不断重复孩子只听她的话),她买和主人一模一样的毛衣,她不在幻想结婚生子,她不再幻想离开这个地方外面的世界。甚至对于任何危机都会变的神经兮兮。

      终于女仆病倒了,幸运的是终于等来了lucy唤醒了她。当lucy无意中发现了逼迫自己清洗浴盆病态的女仆心痛不已,此时的女仆已经变成了强迫症。她完成了一个人从习惯→麻木→病态日积月累后完整的转化。lucy给了女仆真情的关怀,这是女仆已经忘掉的一块记忆,在日复一日机械的重复工作中,在没有人对话的寂寞中,在笼罩着主仆色彩的感情交流中,女仆最缺乏的就是“心药”。露西并不是心灵大师,她是一个平凡人,但是她是在正常关系下成长起来的平凡人。她带给女仆的只是向她展示了一种生活方式:“不要一直为别人而活,要为自己而活。”这是一个多么平凡的人生道理,女仆竟然做不到,但是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lucy最后的离去是明智的,因为她目睹了女仆的悲剧,她也很清醒的知道自己不会去做下一个女仆。
     
      电影结尾女仆还是那个女仆,她的命运并没有能够飞黄腾达或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她学会了用另一种心态善待自己,对女仆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满的结局呢?
  2. 最近看了一部智利影片, 08年出品的, 叫《保姆》(La Nana),还真不错,一部充满幽默感而又略带忧伤的好片子。该片曾获得09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委大奖,并获得今年的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内容主要是关于一位遭遇价值危机的中年保姆如何发现自我,走出困境的故事。电影的结局虽然是开放性的,但还是给了人们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希望。

    保姆拉奎(Catalina Saavedra饰)在主人家中干了23年,帮着女主人照顾里里外外,一泡屎一泡尿地带大了五个孩子,与这一家人水乳交融,谁也离不开谁。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拉奎似乎难以招架堆积如山的家务事了,渐渐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女主人另外增加了一名女佣来帮忙。年过四十而依旧单身的拉奎感到非常失落,因为她在家中的特殊地位是她个人价值的全部体现。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她想出各种招数赶走了一个又一个帮手,自己却忙得昏倒在地。女主人无奈之下请来社区心理辅导员露西假扮女仆潜入家中,经过多次交手,拉奎与露西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故事到了最后,露西还是离开了她。虽然收尾略显粗糙唐突,但拉奎失意与勇气交织的复杂心情还算拿捏得合情合理。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没有噱头,也没有特技,更没有什么靓丽的明星,甚至在拍摄手法上也相当朴素,有纪录片的质感。至于故事线条,也是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没有令人纠结的哲学概念,也不刻意追求政治正确。情节不诡异,保姆绝不是漂亮的准二奶,成天巴望着推进“灰姑娘演义”。没有什么二十年前难以启齿的家庭阴谋,阁楼里也没藏着什么疯女人半夜鸡叫。最暴露的镜头无非是两个肥硕的中年人笨拙生涩的亲热戏,而且也只是点到为止,比较隐晦。即便这样,却出乎意外地让人看得下去,而且不时忍俊不禁, 比如拉奎把肥胖的索非亚(另一位女佣)反锁在院子里,对方担心灶上的烤肉而奋不顾身地翻墙入房的可笑场面。

    每一个人物都非常鲜活,对话不多,却能击中要害。人物的碰撞颇具戏剧性,却又不失生活性,给人一种温馨的小感觉。尤其是普通人之间日常争斗时那些不算太恶意的小算计所流露出来的小乐趣,以及那种浅度智力游戏折射出的人性光辉,看了暖意袭人。比如拉奎与女主人大女儿之间妒忌/敌对而其实还是有感情的微妙关系,并没有通过过多的台词和争吵来铺垫,而是通过一些具象的例子来生动地写意出来。再比如拉奎偷偷告诉女主人其大儿子在成长时的生理“烦恼”,对方被告密后的义愤填膺而又无法发气的尴尬,很到位。而女主角的遭遇给人留下的一抹忧伤,既能触及情感深处,又不至于欲罢不能,非常好的体验。

    拉奎的扮演者卡特琳娜(Catalina Saavedra)因该角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卡的表演不露痕迹, 不温不火,跟日常所见的普通劳动妇女没有两样。片中她的台词很少,几乎完全靠并不夸张的小细节取胜,尤其是那种羞涩而焦灼的眼神,以及偶尔报复性的恶狠狠, 过渡得都非常自然。拉奎话说得最多的一次是在体会到露西家的家庭温暖后,在圣诞节前夕给久违的母亲打电话,三言两语的问候和道歉,断断续续地夹杂着不多不少的哽咽,把女主角的孤独与无助全部宣泄了出来,看了不免落泪。

    跟大多数好电影一样,《保姆》能让观众产生某种移情。拉奎所面临的孤独其实是人类的共有的,只不过各人的境遇不同而已。如何处理这种孤独?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该片导演给出的似乎是“live with it”,即接受现状并尽量乐观地活下去。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那些铁骨铮铮的励志片还要鼓舞人心,因为它提出的解决方法更具有操作性。

    此外,《保姆》还谈到人在价值跌落时(比如退休/离职/儿女独立)面对的焦虑与失落,以及旧生活遭到新的挑战的不适应……这也是每个人多少会遇到的问题。如何调整自己,不纠缠过去?露西给出的方案是重新发现自我。而人总是要迫使自己去不断重新寻找自我的,因为环境在变,人也在变。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某些又是飞机大炮,又是美女帅哥,又是宫廷斗争的电影那么容易让我走神呢? 或许就是因为细节不够,生活的体会不够吧。反映真实生活和人性的片子,内容再普通,也是好看的。

    不信去看看《保姆》,真的看了不犯困。而且对喜欢文艺片的观众来说,还相当提神。
  3.      与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聊天,可以发现,他们常常能够从某个人的面相中透视到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由此推断这个人的过往是否平顺如意。也就是老话说的“面由心生”, 他们从自己大半辈子识人的经验中归纳出理论,认为表情肌的纹路会随内心喜、悲、怒的走向而浮于容颜,经年累月,最终如成型的沟渠无法掩盖。

       当下,研究心理学的专业人士似乎也认可这样的推断。呈现于影视作品中,也作为基本的表演技巧而存在。《lie to me》想必是这类作品中集严肃、娱乐、理论、戏说、研究为一体的典型,并推销着这类表演方式。而分析其他的影视作品,也无一例外,或多或少都能寻到类似的蛛丝马迹。

       显而易见,屏幕里背信弃义的人都会端着一张令人不安的脸,苦命的人也总是现出一言难尽的无奈状,腹黑恶毒的人则与平和善良的人,如黑白双生花,斗生斗死,污与洁也不可避免地都写在了脸上。在电影中,这种最直观的感受,除了来自编排巧妙的故事细节,更多的是缘自剧中人物给予观者的视觉记忆。

       当然,若选择的演员过于棱角分明,表演用力过猛,痕迹过于浓重,留下的印象是深刻了,但这样的情形往往容易受人诟病。09年秘鲁电影《伤心的奶水》中的女一号马佳丽.索利埃曾给过我这样的印象,因此剧的镜头语言无法驾驭太具个性的面孔,角色性格又刻画得泛泛且晦涩,整部剧陷于一种令人窒息的不适感中,导致全剧所诉求的艺术生命并不那么突出。

       本以为智利电影《女佣》,也会流于形式化的文艺,因为看片之前,从海报及剧情简介中基本了解到了这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偏重人物而非叙述故事的文艺片。结果却不然,电影相当好看,故事一气呵成,看片的情绪也始终被人物带动着。得益于这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电影,更要归功于扮演家庭保姆拉奎的女演员卡特琳娜.萨维德拉拿捏精准的演技。

       据说《女佣》改编自真人真事,现实中的保姆拉奎最终找到真爱,离开雇主家,以此为人生的一个逗点,继续奔赴着美好的未来。而这部电影呢,则从拉奎保姆职业生涯中截取了一段,用寻找遗失的人生价值为切点,展现了拉奎二十多年保姆生涯精缩成的人生切面。

       毫无疑问,这种介入主人公人生故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延续后文的绝好铺垫。任谁都会好奇:一个保姆把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保姆事业,在雇主家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帮人家带大了四个孩子,自己却依然是个睡单人床的老处女,在这时又面临体力不支的生理危机,受到步入中年的心理困惑,工作中也出现冷漠、焦躁的倦怠感,又不得不面对其他保姆可能会抢走她的饭碗,或至少分享去雇主原本给予她的全部情感与信任。这样的一个人,她会如何走出迷失自我的困境?抑或是怎么毁灭在找不到自我存在感的迷茫中?
     
       总之,“好奇心”会追随拉奎的身影,光顾于全剧任意角落。深刻至心理问题的探讨,使其成为制造戏剧冲突的催化剂;生动似职场内明争暗斗的“职位保卫战”,频频引出剧情递进的小高潮;平常如吃喝拉撒睡,散漫零碎里构建出真实的场景。这些都通过拉奎与雇主一家人,及后来陆续闯进来的三位帮佣,一人对多人的伞形互动,把拉奎的内心世界,用充满防御性与攻击性的行为表现了出来。

       或许我对电影《女佣》的期望值预设得比较低,所以在感受它时,一点点的惊喜、一点点的失望都能加倍放大。但对剧中主要人物——保姆拉奎的深刻印象,从头至尾都是认真感受所得的。这样说来,电影故事就不是本剧的重点了,拉奎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是否生动深刻,才是全剧的用力方向。

       毋庸置疑,09年凭借此片获得各种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的卡特琳娜.萨维德拉,她的确懂得如何施展她的表演天赋,也知道如何利用她那张极具个性的面孔。这也是我所认为的这部剧最值得称扬的地方。略微留心就可以发现,剧中拉奎的脸就如天气的晴雨表。在她紧绷着的、装聋作哑的、执拗的神情中,映照着她无助、怯懦、尖酸、锋利的心,连画面都显得危险多变。而在后来,被保姆露西感化引领的新生活中,她恬淡的微笑,即便不易察觉,依然能柔化整个画面。真如弥尔顿所言:“心灵可以建造天堂,心灵也可以建造地狱。”

       不过,说到底拉奎本质上是有原则有责任心的人,也不是无情无义的人,电影刻意表现了她有别于前两位保姆,年轻随和的姑娘偷懒不想每日擦地,她不允许,泼辣强悍的老妇叫她收起对东家的没用感情,她不认同,这些都说明她内心存在柔软之处。可是,这也只能说明她有回归良善的可能,不能成为她伤害别人也无需负责的开罪理由。所以,到此最好进入心理问题的讨论,那样就省去了很多麻烦,电影也恰恰是这样表现的。

       我是这样义无返顾地把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牵引向我所理解的比较肤浅的“面相说”了。但这绝不与此片所涉猎的各种深度内涵相悖,在提出人要清醒地认识自我的同时,还要强调“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不要以为我们的内心无人知晓,我们的脸随时都可能背叛我们的内心。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有人都将面临各种危机,有无存在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信仰,是否认可个人的存在价值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但落到各人的头上,结果的成与败、幸与不幸,则昭示的定是个人的选择。
  4. 真好看啊,是那种给人以惊喜、叫人念念不忘它的好看的那种好看。

    要按照出场次数,这片子的主演是乐格,但是,既然片名叫女佣,把第三个出场的那位女佣,也就是露西,当做主角也不算错。相信所有人都会对乐格刷浴缸那段记忆深刻。她把刷浴缸当做对另个女佣不满和厌恶的表达,这种举动就像是在宣告我才是老大,我的地盘我说了算。受不了的女佣会觉得那是对自己极大的冒犯,而露西却不是这样的反应——她刚跑完步回来一身汗水,打开门看到养病中的乐格正撅着屁股辛苦地给浴缸消毒,她马上激动地抱着乐格,心疼的泪水夺眶而出,反而责备起主人,“他们好残忍,生病了还要你刷浴缸,啊你好可怜。“

    如果生活中遇到露西,我一定要想方设法跟她做朋友。不过,我也有这样的朋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我对别人充满幼稚的敌意的时候,我就是乐格。以前一起实习的时候,有一个姑娘是一个二本院校的艺术生。起初,一起工作的时候,总是莫名其妙在心里默默看低人家,那时的我,也幼稚地有着一股子神经兮兮的优越感,还不知道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附加条件,而是他本身的人格。我自己设置了一些恶意的小机关,结果都被她相反的角度解读而化解。自从她来了,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也总是能发生许多有趣难忘不寻常的经历。

    虽然乐格41岁,但是她还是个小孩子。她会跟主人家的女儿卡米拉斗气,对付其他的”入侵者“也就是那么几招:态度冷冷;消毒公共浴缸;把人家锁在外头。其中最幼稚的,就是给浴缸消毒。梅赛德斯,那位跟卡米拉一样大的女孩在看到消毒浴缸的时候哭了。看来,只又target在青春期范围内心智不成熟的小女孩身上时,乐格的攻击能力才能Max。自从卡米拉出生,十几岁她来一直兢兢业业做仆人,她被冻结在了那段时间,没有接触外边的世界,自己一片天只有头顶那么大。她就像是一颗仙人掌,不需要特别的滋养,只需要有一片土地就可以坚强地生存下去,而这片土地,就是主人的家。自从她来了。露西来了。她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重心不只是主人的家,露西小伙伴也成为自己所依赖的土地的一部分,最后,露西辞职不干,对乐格而言是个颇具震撼的消息,但后来也能慢慢适应,跑步、健身、发展兴趣爱好,不在对人敌对,勇敢去做想去成为的人。

    我总是喜欢在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以后,去思考揣摩它的创作者回事什么样呢?这电影的导演,一定是可爱的,因为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充满着善意,每次争吵和矛盾,都透露着纯洁的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