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影响电影界的七十年代 A Decade Under the Influence(2003)

演员:



影评:

  1. 《逍遥骑士》、《飞越疯人院》、《午夜牛郎》、dog day afternoon、MASH、《教父1》、the conversation、《猎鹿人》、Carrie、taxi driver、《驱魔人》......我以前没有仔细想过这一点:为什么最好的美国电影群集在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
    其中的有些电影是时代精神的衍生物,它们裹挟着一股反社会的能量:质疑一切,推倒一切。用一个名词概括:颠覆。反常的性关系、暴力、边缘人等禁忌一个接一个登上荧幕。还有未曾有过电影形式,像《邦妮与克莱德》的剪辑。再加一个形容词:狂躁,从《稻草狗》到《落水狗》(《落水狗》很有七十年代风格)。出乎大制片厂的意料,这些电影特别赚钱,至少说明七十年代不属于中产阶级。制片人过去一直是电影的幕后主角,在艺术创作上说了算,但七十年代,他们退居二线,把电影全权交给导演——那帮怪人。
    另一些电影是创作自由的衍生物,没有很深的时代烙印,比如科波拉的片子。独立的、没有干扰的拍摄,足够的资金,加上有充满天才想象的导演,才能有《教父》、the conversation和《现代启示录》。
    现在,这三个条件不可能同时具备。独立就意味着没钱,必须在不花钱的想象上更有天赋,比如Chirstopher Nolan的"following",而会拍“边缘人”的可能比现存的边缘人还多。独立导演被挖掘后,钱就滚滚而来,制片人也顺流而下,叫你删台词你就得删,叫你拍四个结尾你就得拍。不知不觉的,美国电影业有了Marketing这个部门,他们会拿四个结尾去做观众测试,选反馈最好的塞给导演。Robert Altman说,这种片子,我不拍。
    七十年代末,人们累了,整个时代都疲惫了,《星球大战》、《大白鲨》之类的娱乐大片让电影院变回安逸窝。自《天堂之门》,媒体和大众开始关心电影的成本,投资X亿成了电影的可看点。不用奇怪为什么大家一边骂《黄金甲》一边前赴后继地去看,看电影就像看一场商业决斗那么刺激。奇怪的是,中国电影直接到了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