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开天辟地(1991)

简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围绕这一翻天覆地的历史大变革,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

演员:



影评:

  1. 既然是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事件,甚至同一场戏,正好比一比这个“同样”。只看结尾:《开》的结尾,代表们登船前有一场岸边等船的戏。因为摆脱了上海的稽查危险,此时代表们心情放松,三三两两谈笑风生,还有人闲情逸致的在小摊买粽子,好一派人间烟火。全片最“编”的一场戏来了:代表们送到嘴边的粽子却给了可怜的小船母子三人,一个、两个三个。看似和全片情节最脱钩,最多余的一场戏,恰恰却是全片的点睛之笔。空间上,承前篇上海弄堂居室之局促压抑,启后者嘉兴湖光之开阔。影调上,承前篇之灰暗,启后之明亮。节奏情绪上承前篇之张,启后篇之驰。主题上更是让全片似猫鼠之战般的戏剧冲突有了一个可依托的精神内核:这群主人公的形为是为了扶危救困。正因为有了这场戏,才完整构成了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之一“为了理想而努力”。而新版“符合现代年轻观众喜爱”的快节奏,这么大空间的跳跃,没有任何缓冲的就“继续会议”了,好像这是打大boss的打戏似的,一鼓作气。而最后的细节的差别更值得品味:开版的嘉兴湖,一派自然毫无异状,来往的船只,船头邻家阿嫂般外松内紧的放哨人,压低声音神色中却压抑不住的激动……同样的场景和事件在《建》版却是:雾气朦胧,不见其他一船一人。放哨妹周迅贵妇般的身姿,场景如同古装偶像剧——梦幻。而这次的舟上一大拍的倒像是文革中的某次革委会会议,过程流于形式,紧接着就是打鸡血接龙喊口号诵宣言。看不到老版里那种黑暗中孕育光明与理想的感觉,倒像是准备出发去破四旧抄家拆庙的亢奋。

    逢七一又瞥了眼片尾,补充两句:嘉兴湖一场之影调可谓别具匠心。夕阳昏黄的湖面上,舟橹荡起的微浪泛着波光粼粼。这对于时代与片子主题形成了绝佳的呼应,可谓用摄影做点晶之笔。而大业版那雾气迷漫虚无缥缈的影调是要作何解?上海散会后李汉俊到旅社探访陈公博夫妇一场,陈为了照顾新婚妻子敏感神经而决定不跟随大家转场继续会议时,李只是心平心和的说了“那好吧”三字。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恰到好处点出了初创时共产党人的心胸——并不因心怀天下而容不下儿女情长,这种创作上的意识形态在革命题材电影队列中也算难能可贵。另挑个小刺:嘉兴湖畔穷苦船儿望着董必武手中粽子时,他那竭力舔嘴的舌头实在太小品化了。不过对于临时小演员来说可能表现饥饿难度也点高。

  2. 如果恨屋及乌是合情合理的逻辑那该片得分还得存疑,但历史终归是历史是发生过的事情,由不得你不接受,从事实角度出发,该片至少符合75%,从单纯历史片电影角度看该片堪称宏大,观赏性80%吧。

    这里只是豆瓣!实事求是,从我做起,不然你没资格评价,这就叫权利与义务!
  3. 前两天难得看了一部历史片,感想颇多,我觉得多多了解一下历史,偶尔感受一下它的厚重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 这部电影确实把中华民族的追求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中国人民的选择和共产党的伟大都深刻的揭示出来了,它不但描述了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内有军阀混战、外受帝国主义欺辱这样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而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还挖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党史,触及了过去有很多空白的事件和人物。 另外,这个剧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剧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不再是脸谱化的人物,在历史过程中,这几个人物都是对等的。它在详细地诠释了孙中山、李大钊和陈独秀革命先驱的同时,又展现了毛泽东在当时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列宁主义,并把它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形成思想。还详细地表现了毛泽东敏锐的洞察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及非凡的组织能力。 再有,在《开天辟地》里,把周恩来在党创立前期,所发挥的巨大的作用展现出来了,让周恩来这个光辉形象更加的丰满了,蒋介石的阴险狡诈和那种特殊的笑声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开天辟地》吸引我们走进这批革命伟人的历史,从他们的历史中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他们,这是《开天辟地》中人物塑造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也是我认为很成功的一点。

  4. 有“意思”的献礼电影。讲述的是中共建党前初期发生的事情,包括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名人往事,剧情也是错综复杂,虽然我也只是断断续续的看完,但回过味来,确实得出的结论就是有“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平时我们看的主旋律影视作品都会强调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基调的坚实,但是这部电影却是在各种“杂乱无章”(褒义形容本片的内容情节人物非常庞杂)之中还是慢慢的剥开了理想的本质,因为一切都是混乱的,所有都是未知的,特别对《新青年》内容的刊选、党的基本路线、组织架构的设定等等,这种种的写实剧情描述真的还原起来就像在看立体生动的纪录片一般。整片事实上是没有一个特定的灵魂或者是英雄人物,大都是一幕幕处于历史前景板上的角色罢了。而值得关注的倒是陈独秀,特别是剧中对于他的真实塑造,与历史褒贬不一评价下的他,有了鲜明对比,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抠脚大汉、大男人主义、死要面子等等)。都让人觉得真实可靠。而在片中来到党的一大和二大之时,所有人其实还是很迷茫的,特别是有的人还坚定选择虚无的“无政府主义”,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确实也算是“勇气可嘉”面对未知的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仍是没有确定的方向,因此,短短结尾后的画外音说了陈独秀、李大钊、李达、张国焘等人的命运也就是不足为奇了,个人的唏嘘命运在历史的书墨里也就只是字不小心写出格的意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