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萨勒姆的女巫
导演: 林赛·特纳
编剧: 阿瑟·米勒
主演: 布伦丹·考威尔 艾琳·多尔蒂 艾琳·沃尔什 卡尔·约翰逊 尼克·弗莱彻 Rachelle Diedericks 费塞友·阿金那德 马修·马什 Henry Everett Evie Marner Tilly Tremayne Raphael Bushay 索菲亚·布朗 Anushka Chakravarti Zoë Aldrich Alastair Parker 纳丹·阿姆齐 Gracie McGonigal 科林·黑格 Stephanie Beattie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22-09-14(英国)
片长: 180分钟 IMDb: tt26458443 豆瓣评分:8.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萨勒姆的女巫》剧本读过两次,这是第一次看完整版的戏剧(老维克版看过一部分忘了为什么没有看完……)。这部戏的张力实在太强,很多时候得不停深呼吸才能避免自己被气死(比如看剧本的时候真没觉得帕里斯牧师不停插话特别讨厌,看戏的时候真的想冲进去捂住他的嘴x),看完想:这部看完可能又得多长几个增生。
举报、定罪和多数人的狂热,当事情进行到一定状态时,决定对错和有罪与否的便已经不再是真相,而是法院究竟想要什么——想要保全名声,那么就一定要维持和延续所有的判决而绝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多数人中,有些是为了保全自己,有些则是为了一己私欲——像是玛丽·沃伦的倒戈再倒戈(我倒是很理解她,在所有人都在逼问她、孤立她的情况下,她能坚持几分钟都已经很厉害了)。故事想要表达的这些东西对我们而言算不上陌生,这类群体狂欢和围剿谁又没见识过呢?
时隔三年我再看这个故事又多了一些(被开启并关不上的)女性主义视角,不得不承认从这方面来说,反映了当时的很多问题——比如为何被围剿的总是“女巫”?——同时也有其局限性:这个故事的起点源自一个女性(因为一个男人)对另一个女性的“报复”,而这个男人(普克托)在这个故事中最终被赋予的自然是一个正直的形象。所以这次我反而对艾比盖尔多了一点理解(没有说她猎巫和发癫是正确的)——在这段关系里,她和伊丽莎白一样是受害者——“我每个晚上都在等你”“我可没有让你等我”,听听,这是人说的话吗?还有一些局限性包括但不限于:伊丽莎白最后和普克托告别,说她知道普克托喜欢上艾比盖尔是因为自己太冷冰冰;普克托在家对伊丽莎白恼羞成怒,说这几个月我处处赔小心你还要我怎么做巴拉巴拉(增生+1)。还有就是,装疯的是女孩子,咬出的也是女性——总的来说是女性互相伤害、男性拯救女性的构造。这点不好。(不过里面的男法官们和男牧师也确实讨厌得让我深呼吸N次)
但总体而言,剧本和戏都很好。都说老维克版本更好,不过这版也已经不错,舞台和音乐很加分,吟唱真的是诡异plus。
这版完成度很高,但相较而言我更喜欢老维克剧院的阿米蒂奇版。主要是因为后者给我非常强烈的现场感,这版就比较像在讲“历史上的事”。
1,舞台:老版用小剧场沉浸式舞台,观众和表演区一样高,无明显区分,整体氛围逼仄压抑,观众会觉得身处其中。新版是两块金属板之间夹出一块舞台,再用雨水围出四周,根据导演回忆,是她亲身去马萨诸塞,对广阔新大陆上那一片闭塞之地的感觉,非常准确,但那就只是“舞台的”压抑感,和观众区关系不大。
2,旁白:新版在开头让几位演员像背书一样告知事发当时当地的背景,马萨诸塞的神权统治等等,结尾又背出部分角色后续结局,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是“曾经”发生于彼时彼地的事情,老版则完全突破了时间地点,让人感觉这种闹剧是人类的闹剧,并且很可能持续至今。
3,演员:新版的主角,尤其主角夫妻和艾比盖尔,都更为粗粝,更像百年前的美国农民。阿米蒂奇版的三个人分别更帅更优雅更妖,但也符合那一版不强调时间的特点。演技两边都很不错。不过玛丽沃伦却相反,老版的比新版更无知粗野,新版反而有点真诚明朗,和整部剧氛围不符,新版的少女们总体都有这个问题。
4,剧情:
夫妻感情线老版完胜,妻子的病弱冷漠,双方从隔膜到最后的互相理解,是有完整深刻的表达,而新版基本靠结尾女方说出来,其他时间是正常略嫉妒的两口子。
猎巫主线两版都良好以上,但我也更欣赏老版。从开始事发偶然,到群氓愚昧扩大,到女孩有心挑唆,到高层利益纠葛,到最终民不聊生,逻辑清晰节奏分明。新版这些也都有,但表达和侧重显得凌乱,纠缠于细节。
结尾男主角签字那场戏则感觉新版更好,老版发现需要诬陷友人时候大舅概然拒绝,爽但是有点简单。新版男主先承认再否认签了字又不给到最后撕碎供状,真实而细腻。一句“我把灵魂卖给了你,但我要保留我的名字”,暗指审判官是魔鬼,真是精妙。btw,这版黑尔神父和审判官有更多机会且表现良好。
5,音乐:老版好像没有音乐咳咳,新版音乐很好。但是,老版不需要音乐,就比新版更触动我。部分是因为新鲜感,但最主要的,还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现实感,老戏表达恒久人性,老版更胜一筹。
冲着最爱的舞美设计师Es Devlin艾斯.黛芙琳,其次导演Lyndsey Turner林赛.特纳,周末第三场NT Live,《萨勒姆的女巫》,改编自美国20世纪三大戏剧家之一的Arthur Miller阿瑟.米勒。
人性究竟有多恶?
艾比盖尔因报复老师,带领同学在森林里跳舞,导致小镇疯传有女巫。
本来说清楚即可,因恐惧滋生的的邪,让她栽赃女奴;因嫉妒别人幸福引发的恶,让他指控普克托。
极至普克托被行刑,仇恨满腹的她,亦咬死不放。
形势已然失控,又被希望巩固自己威信的神父利用,被急于彰显权力的法官借用。
最终,在政教合一的年代,小镇蒙冤入狱400人、绞死72人。
而人性有多恶,也就有多光辉。
普克托身为普通人,犯过错,但他宁愿自曝丑闻,也珍视名誉,坚守尊严,就连行刑前最后的机会,也拒绝承认诬告。
妻子为救丈夫,选择撒谎;她不愿意助纣为虐、劝说丈夫投降,反而让他遵循自由意志,作忠于自己的选择。
黑尔在宗教与政治之间,坚守本善,遵循良知,数次奋不顾身,义正严辞,救助这些普通人。
猎巫,原来只是权力阶层利用恐怖和死亡,将异见人士清除体制的幌子。
它在不同时代、地域,以不同方式再现,如麦卡锡主义。
于是,不禁联想到“奥本海默事件”。
据说,米勒正是以此剧讽刺麦卡锡主义。
舞美最吸引我的,除了开放的布景,像是循循善诱观众走进,便是雨屋制造的雨幕了。
它在剧首、剧中、剧末三次出现,在我看来,它既隐喻时代的铁幕,又好像在说,一切都会被冲刷掉,多少年后,在另外一个地方,再度重演。
放在当下的视角来看,这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话剧带有很不自觉的男凝视角,尤其是结尾妻子无意义的认罪直接让我出戏,在剧院狂翻白眼。
但当我们跳脱出作者的时代局限而宏观整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整个事件都是对男权社会一次尖锐的讽刺。
一开始女孩们的撒谎根源就来自于被男性污名化的“猎巫运动”,到后期许多女孩们的指认已经变成了父辈们相互报复的工具,甚至是在全剧被塑造成“婊子”的Abigail也是因为John的婚内出轨,给了她那个所谓的承诺,才会对他的妻子心怀恨意。再包括被男性主导的法庭,被男性主导的法律,在家庭中得不到尊重的女仆,以及Abigail那个只在乎自己名誉的伪善的牧师舅舅,女性从受害者变成对他人的加害者,无一不是对父权制度的暗讽。
而回到话剧的主题,它并没有过多探讨性别问题,而是想要展现人性中的恶,尤其是在不合理的父权制压迫下被无限放大的恶,以及被群体裹挟着的个人迫不得已的恶。这种恶的根源无论是麦卡锡主义还是其他极权政治,背后的的本质依旧是权力的滥用。当社会已无公正可言,私欲就会被无限放大。
萨勒姆的巫术到底是什么?是在权力异化下人性中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