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捉住那只美国人 The Amerikans(2011)

捉住那只美国人 The Amerikans(2011)

导演: Mika Johnson

编剧: Mika Johnson

主演: Felix Caban Haydee Caban Ebony Carmichael Reinaldo Colon Fixer Sim Graham Aaron Labaree Jimmy Madsen Mercedes Martinez Kaori Mitsushima Joey Dotson Mitton Ethel Moyers Lenny Rumph Tom Tomes Danilo Vujacic Don Matis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1

集数: 15 单集片长: 5分钟 IMDb: tt1966583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The Amerikans是一系列5分钟网络纪录短片。

影评:

  1. 这个系列其实拍摄手法很专业!

    看过就知道,每个画面都很精美,看得出有多用心。

    感觉像学院派的导演,充满坚持小众的感觉。

    内容就更不用说了。

    在国内有几集还挺有争议的,什么变装女王、蜂疗之类的。

    其实这几集在美国都没什么争议,评论都是些“拍得好漂亮啊”“故事很有趣很有深度”之类的积极评价。

    关于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集:那个涂鸦人很可爱啊!

    就是怎样都不愿意露出真面目,老带着个鸟人面具。

    很喜欢在火车车厢顶上奔跑跳跃的一幕。

    野外涂鸦躲猫猫,真是个充满了挑战与刺激的爱好。

    那个用胡子蘸颜料在帆布上点点点,点出一个画的老爷爷……

    我不知到说什么好,应该说是创意吧。

    这些平常我们想不到要去做的东西,还是挺开眼界的。

    总之这个系列很不错!值得更多关注!
  2. 捉住那只美国人这个系列的片子,我之前是在Vimeo上看的,英文名字叫做The Amerikans。这些短短的纪录片,讲述的是一群看似平凡的美国人,各自过的独特而不平凡的生活。

    优酷上面的版本,有了中文字幕,看起来很用心。想必是制作团队对中国观众的心意。

    飞檐走壁的涂鸦鸟人、衣装精细的丧礼先生、胡子作画的教徒大叔、蜂针治病的土法医师……我惊奇于人生还有另外的活法,还有这么多的事情可以去做,而我从未想过。

    但是其中最细腻,最触动我内心的,是叫做Who Lives There的一集。中文名好像叫做“谁住在那玩偶屋”。

    轻轻推起窗户,眼光透入屋内,看到的是静止却又动态的生活。那住在玩偶屋里的女士,坐在摇椅上;厨房里的汤烧开了,发出嘶嘶的声音;丈夫回来了,脱下的皮鞋摆在门口,用遥控器打开电视;女儿躲在房间里,将窗帘换成粉色……

    片中描述的,只是一段段生活碎片,我却从中看到了情节,看到了故事,看到了我自己日思夜想的家,看到我内心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日复一日维护着玩偶屋店的女士,想必拥有我所渴望的生活,平淡出真诚的生活。所有的热爱,化作对这门并不可能有多少盈利的生意的执着,化作向社区成员的温柔教导,化作她手中每一个可爱又精致的迷你生活品。

    我也想,常常给玩偶屋拂拂尘,看住那里面的人演他们的故事,偷偷帮他们将快煎好的鸡蛋翻个面。

    我也想住在那小小的世界里。
  3. 提起异装僻, 国内大部分人联想到的还是类似于“变性人”、“人妖”、“变态”这样的贬义字眼。有些观众看了两格人(Double Feature)后,不禁感叹:"这么丑还出来恶心人!” 暂且不谈论这种赤果果的歧视行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网络上、大街上常常出现的”伪娘“,“娘炮”。经常有各种砖家,叫兽痛哭流涕的呼喊“中国的男儿硬汉们都哪去了”,“谁来拯救我们的儿子”。国内的女同和伪女同,统称学名拉拉,环肥燕瘦的都可以把西服礼帽一个个穿出去,还被美名其曰“帅气中性”。这是让人极其无法忍受的双重标准。
    难得今天有一点雅兴,给大家来点儿小科普。
    异装癖,变性人,同性恋,这三种从性学角度都被称为跨越性别的行为,代表的有着不同性别自我认同的群体。然而在这三种人格之间经常会有交叉重叠现象以及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带存在,因而导致了许多人对这三种代名词的混淆,以及对网络上所谓的的异装癖、变性人、同性恋产生误会。现实中的异装癖往往仅是性别角色异常,而程度不同的性别角色异常经常会在我们身边的许多人中产生,正如许多人在着装方面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中性影响。有异议者请自觉回顾一下自己或是朋友初中时期的大头照。而需要注意的是,性别角色异常并不总是包含性角色异常。性角色异常是以变性人、同性恋为代表的有着不同性取向/性别自我认识的群体。虽然与异装癖相比较少常见,但也是十分自然的现象。
    总而言之,正如视觉异常(从小戴眼镜的注意了)、智商异常(觉得自己智商特高的主意了)一样,性别角色与性角色异常是跨越国家、社会、种族、宗教、性别、年龄,接受过时间考验的人类共同的权利,而权力持有者不应被看作为怪胎、变态。歧视性角色与性别角色异常的行为是侵犯人权的行为。
  4.        小时候一直很憧憬美国,但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却也说不太清当时到底对美国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看着好莱坞大片里描绘的那些场景,想来好奇和向往的心思总是有的。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和家人一起来美国,因为年龄还小,时间也仓促,十多天的行程只记下了零星的几个片段——芝加哥的像海一般的湖,哥伦比亚到处可见的松鼠,洛杉矶让我全身晒脱皮的烈日,林肯纪念堂前水池边成片的鸭毛和鸭粪……其实说白了,虽然记住的都是琐事,却鲜活的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一个触手可及的,生动的,实实在在的,有着过着朴实生活的老百姓的土地。
            几经周折居然在多年以后在这片土地上求学,开始更深切的了解和感受这个地方。住在一个downtown只有一条街,离最近的城市有近一小时车程的大农村,真正体会到的,并不是那些美国大片里描绘的风花雪月纸醉金迷花钱如流水的奢侈日子,却是一种简单的,和谐的,淡定的,不追求物质满足的生活。
            这种“慢生活”,正是我在国内十几的生活里从未体会过的。看周围的人用自己的步调追求自己所想,安安心心地不在乎外界干扰地谱写自己的故事,我不禁感叹原来这才是现在的中美观念上最大的差距啊。追赶着名利不停向前奔跑的国内的人们啊,你们何时能停下脚步,从新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在走向自己想要走的方向呢,是否现在过的快乐呢。把脚步慢下来,花点时间,看看四周,欣赏和享受一下旅途中的风景,又何尝不是件幸福的事?
            饶了这么一大圈,在最后说,相信影片的导演也一定有着相似的想法吧。生活在小城镇里的普通老百姓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他们精彩的人生——可能不伟大,却诉说了他们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有时间就看看他们的故事吧,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春日的午后沏上一杯茶,听外公外婆讲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一般,温暖,祥和。你会感受到,粉饰尽去后的人生其实并不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