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印度宪法第15条
导演: 安布哈雅·辛哈
编剧: 安布哈雅·辛哈
主演: 阿尤斯曼·库拉纳 Manoj Pahwa Isha Talwar 沙尤尼·古普塔 Ashish Verma 朗吉·查克拉博蒂 Aakash Dabhade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上映日期: 2019-06-28(印度)
片长: 141分钟 IMDb: tt10324144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2014年5月27日,印度北方邦的农村,两个少女“贱民”遭奸杀并被吊在树上示众:
《第15条》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种姓制度的罪恶和警匪勾结的黑暗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票房大卖,口碑爆棚。
婆罗门社(Brahmin Samaj)向最高法院提交请愿书,要求禁映此片,婆罗门组织在各大影院举行抗议,无形中成了影片的活广告:
《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
然而,长达2000年的种姓制度、种姓冲突仍然弥漫于整个社会。低种姓的贱民从事的都是最肮脏、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
据印度清洁工运动(SKA)统计,卫生工人们经常几个月都拿不到工资,每年都有数十人在清理下水道时死于窒息。
三个低种姓少女因要求日薪增加3卢比(约合三毛人民币),被工厂老板伙同警察轮奸,有两个被吊死以儆效尤,还有一个下落不明:
无法想象,三毛钱,两条人命!
刽子手试图以此吓阻胆敢反抗的贱民。
贱民出身的学霸精英为弱者打抱不平,被绑架、杀害:
政客拉选票,忽悠贵族、贱民的大联合:
印度警察体系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地方警察系统,还有一个是隶属中央内政部的联邦警察系统(IPS),成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平常交流都用英语。
阿扬属于IPS的警官,背景深厚、前途无量,迟早都要调走、升迁,他不顾一切也要挖出真凶,很难得到当地警察的配合: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阿扬不是福尔摩斯或蝙蝠侠,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或惊人之举,这正是影片最出彩的部分:低调、务实,对黑暗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对光明的未来也保持了热切的期望。
事实上,一些看似云遮雾罩的奇案,根本就用不着什么福尔摩斯,人类的行为动机、行为模式,早已被犯罪学家、心理学家一网打尽,只要基层警察认真调查、秉公办案,查个水落石出有何难哉。
贱民学霸的妻子只要提到或看到丈夫,眼里总是冒星星。阿扬若有所思地望着妻子:“你看我的时候,眼里从没有冒星星,是否因为我还不够优秀?”
近朱者赤,川话叫跟好人学好人。碰到一个好人,欣赏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变得更好的冲动和愿望。
影片制作水平很高,警察败类杀人灭口的段落自然而又突然:
苦苦寻扎失踪少女的阿杨被停职,但他没有放弃:
黑暗、压抑的故事,有一个光明、温暖的结尾,正义得到了伸张——
阿扬问老妈妈的种姓是什么,老妈妈的答复被汽车喇叭声盖过,人们哄堂大笑。
这一豹尾寓意深长:古老、不合理的种姓制度终将被现代文明淹没。
我不相信鸡汤,我相信每个民族都有阿扬、贱民精英这样的脊梁,黑暗是永恒的,光明也是永恒的。
这几年,随着印度电影在中国大陆的逐步走俏,印度这个国家似乎也一时间变得热门起来,尤其是它的负面内容,如种姓制度、性别歧视、强奸频发等等,在中国的知名度非常高,就差用“人间地狱”四个字给它盖章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莫名的优越感:印度人居然到现在都没解决这些问题。
但真是如此吗?
今天借一部电影来聊聊这个话题。
这部电影就是前段时间还蛮火的《第15条》,改编自2014年5月发生在印度的一桩真实事件,两名女孩在北方邦某地被强奸后双双吊死在树上。
随后,新上任的高级警司阿彦介入调查,他发现这是一起非常恶劣的谋杀事件。
女孩们都是贱民,她们提出增加三卢比日薪失败后,跳槽去了别地工作,这一举动激怒了高种姓的厂长安株,他伙同两名警察展开对女孩们的残忍报复,两名就这样被奸杀,另一名则失踪多日。
详细的剧情,就不一一复述了,因为主题已经很清晰:批判种姓制度——这种存在千年、令人发指的落后信条。
众所周知,印度教中除了四大种姓,还有最底层的贱民(他们甚至一度不被纳入种姓范畴),他们是整个制度里最悲惨的人,做着印度人眼中最脏的工作,如掏粪、清理下水道,以及片中受害女孩所从事的皮革业(因为会接触到动物血)。
印度教的核心教义就是“洁净”,生活方式越干净,种姓越高,反之就越低,这不仅仅是生活习惯,更是信仰。高种姓的人,要与比自己低的种姓群体保持距离,而位于最底层的贱民,更是要自觉地远离所有其他种姓的人,不然就会发生污染,造成对信仰的破坏。
片中,对这种严苛的种姓隔离,有过多次生动的描述。
阿彦上任的途中,路过一个低种姓的村庄,想买瓶水喝,但被下属拦住了,因为他们不能让贱民的影子落在自己身上。
而在阿彦审案时,前来报案的贱民只能拿手接水喝,因为他们不敢用阿彦家的杯子。
你可以想象,这种隔离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贱民们差不多已经不算人,而等同于污染物了,这绝对是对人权的暴虐踩踏。
至此,影片实际上并没有呈现什么新鲜的东西,还是那些道听途说就能知道的内容,并越发地要感叹:印度人真傻,居然维持这么不合理的制度。
事实上,种姓制度很复杂,印度人也绝非傻子。
印度独立后,被称为宪法之父的安贝德卡尔(他自己就是贱民出身)就曾立法废除种姓制度,如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这也正是本片的片名来源。
而在片中也可看到,不是所有人都歧视贱民,如阿彦和他的妻子就很开明。
政府也一直在积极提升低种姓群体的权益,比如给予他们受教育的名额配给,片中负责尸检的女医生,以及跟随阿彦左右的警察乍塔夫就是受益于此,得以在体面的岗位就业。
印度独立后,采纳了西式民主制度,贱民在宪法的支持下,还拥有了自己的党派,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声渠道,片中的山提普拉萨德就是贱民选出的政客。
种种如此,都显示出印度为消灭种姓制度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步,他们并没有安于现状。
既然进步了,为什么高种姓与贱民的冲突还这么多呢?
事实上,不仅仅多,自印度独立以来,针对贱民的犯罪事件甚至一直在持续增长中,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统计:2015年38670起到了2016年就增至40801起。
因为此前,贱民与高种姓之间的关系很平和,最出名的就是贾吉曼尼制,即主人-奴仆的关系,贱民虽然被压榨,但能依靠为固定的高种姓主人服务,获得一个稳定的生活,双方都处于满意的状态,冲突自然也少。
但在印度独立后,这种平和的关系被打破了。
贱民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并开始频频挑战现有的界限,最典型的就是像片中的女孩那样,向固有服务的高种姓提出加薪,加薪未果就打破传统的贾吉曼尼制,寻找新的雇主,如此常常会激怒高种姓,随之产生暴力事件。
想想看吧!三卢比约合人民币仅三毛,据片中所说,也就够买几口矿泉水,哪个老板会为了这样的加薪幅度犯下杀人大罪?归根结底,是安株为代表的高种姓思想里的传统观念作祟,认为贱民女孩们挑衅、侮辱了自己。
这样的事件自印度独立以来,不断爆发。1968年,泰米尔纳德邦曾因为贱民要求加薪,高种姓地主与富农甚至指使200名武装暴徒,袭击、焚烧贱民的住地,还将43名妇女与儿童关在一所房子里活活烧死。
所以,虽然难以置信,但片中的惨案是落后的象征,确实也是进步的标志,正是贱民意识的觉醒,才导致这样的暴力案件增多,尤其是西式民主制度的引入,贱民经常能在舆论、政治层面与高种姓分庭抗礼,以至于种姓间的矛盾一再激化、怨恨也不断加深。
因此,印度人在试图消灭种姓制度的过程,实质上得到的结果是:种姓之间的关系更差了。
为什么种姓制度这么难以根除?
因为,它已经存在几千年并且还和个人信仰挂钩在一起,可以说是深深扎根在印度人的思想里,从纸面上的法律条文废除到真正的成为人们的价值理念,这其间是鸿沟啊!最尴尬的是,受压迫、受歧视的那方很容易被唤醒,但既得利益的那方却很难放下到手的权利。
打一个可能不恰当的比方,就看中国,提倡男女平等多少年,现在又是否真的完全平等了呢?一直抨击地域歧视,但现状又是如何?进步是肯定有的,但离根除真的还早着呢!
同时,贱民手中为数不多可以用以抵抗高种姓霸权的武器——民主制,还经常因为政客的私利熏心而失灵。片中那个贱民地方领袖山提普拉萨德就是很典型的代表,以贱民的名义上台,却并不为贱民牟利,只在乎自己的政治前途。
他可以为了拉选票,故意去激化贱民与高种姓的矛盾,如同片中那样,案件一爆发,山提普拉萨德就在那里兴奋地喊口号了,他不是真的关心女孩们的命运,纯粹觉得又可以借此向高种姓党派发动攻势,同时他也能为了私利,与高种姓政客抱团,甚至可以在谈妥条件的情况下,亲自去打压贱民。
千千万万的贱民成了少数贱民政客博取政治前途的棋子,也正是因为这样,不少贱民干脆选择了激进的暴力反抗,比如片中的尼沙德。
但尼沙德的行动永远只可能是非主流,而永远不会演变为一场浩瀚的大变革,为什么?还是因为种姓制度。
很多外人都觉得,既然最高种姓婆罗门只占人口的5%,那么剩下的95%人口,无论什么种姓,都是受歧视、压迫的,只要他们团结起来,不就能成功了吗?
其实不然,种姓制度它不仅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信仰:越洁净的人,种姓越高,越接近神。对印度人来说,相较于推翻种姓制度,他们更倾向于证明自己的种姓比别人高,而在种姓制度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梵化,就是通过模仿高种姓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提升自身经济实力以及一定的宗教仪式,低种姓群体可以抬高自己种姓的地位,虽然这往往不被高种姓承认,但他们自己坚持认为已经脱离原来的种姓地位,久而久之,渐渐就演化为一个新的亚种姓,成为既定事实。
几千年下来,印度分化出很多亚种姓,他们明明身处同一个大种姓,却还要互相分个高低,互相看不起。哪怕是贱民,也要分个三六九等,就像阿彦问乍塔夫是不是贱民,他的回答是:是的,但我们的地位比他们高很多。
如此状况,怎么可能拧成一股绳?尼沙德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
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给予低种姓群体一些福利特惠,还引来了一些处于中间位置种姓的不满,因为他们既没高种姓婆罗门那样的地位,又不能像低种姓这样以弱者身份吃福利,就如片中提到的贾特人,居然还在抗议申请划入落后种姓里,很像《起跑线》里那个挤不进上流阶层,只得假冒贫困人口得配额的中产。
总之,乱如一团麻。
所以,不要简单的评判印度落后,说他们傻,他们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进步,但种姓制度真的太复杂了。最关键,印度没有中国那样90%的汉民族人口,族群十分散落,也没有汉语这样的统一文字,语言五花八门,印度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黏合剂,若没有它,印度可能会四分五裂,因而也没政治家有那个胆儿去动印度教的根基。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拍的很一般,就主题来说,毫无创意,只会增加人们对印度的刻板印象,而真正有意义的细节,却被一带而过,要不是特地去了解过种姓制度,这些细节的存在甚至显得莫名。
主角阿彦是个虚构人物,他的人设是从欧洲留学回来的婆罗门,这样的设定好吗?就如资深记者兼作家迪利普·曼达尔评价的,“达利特人(贱民)用他们的汗水和鲜血与种姓制度进行了这么多年的斗争,但他们在影片中没有任何角色。相反,主角却是一个婆罗门。这不禁让人想起把白人男性描绘成‘救世主’的电影。”
而我觉得,“从欧洲留学回来”的设定更有毒,让人联想到英国合理化对印度的殖民:因为英国代表了更高的文明,殖民印度其实是拯救了它。总之,阿彦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特别令我反感。
当然,最不能让我理解的是,为什么选择这起强奸案来改编?类似的案件多如牛毛,而且出于“洁净”的理念,高种姓连低种姓的影子都忌讳,不大可能去发生这种肉体接触、体液交流,大多时候把低种姓打死、烧死就完了,这个案件其实是个特例,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人说那个警司“在搞(那女孩)”时,他会大发雷霆到杀人,因为对高种姓来说,这是个丢脸的行为,但影片对于他这种心理,又没有进行解释。
所以,选择强奸案,还模仿黑公交轮奸案——安株等人在车子里强奸了女孩们,更像是蹭热度的行为,不但令人不适,还混淆了影片的主题,因为它似乎又在阐述女性权益话题,但这块也是支离破碎的,毫无意义。
单从犯罪悬疑的类型片角度来说,《第15条》做的也很差,悬念基本是没的,你几乎从一开始就猜到失踪女孩是躲起来了,没有抽丝剥茧的过程,只是围绕种姓制度的表象作沉闷流水账,最后的结局则更像是强行正能量,个人觉得远不如米叔制片的《自杀现场直播》。
可能有人会说,起码人家敢拍,而我想说的是,算了吧!拍的这么泛泛而谈,还不如别拍,除了添乱,没别的用。但我一看影片的投资方有Netflix,也不想说什么了,西方人总喜欢自以为是地批判别的国家。
今天看完电影,心里有些感慨。自己喜欢电影,文学,一直觉得就是自己的事,有时也会觉得孤单。身边人都在忙着挣钱,风花雪月、价值观,这些词和这些词背后的那些喜欢着的东西,很多时候都是羞于说出口。
我想,这个世界的艺术,几乎没有歌颂贪婪的,没有歌颂歧视的。与这些艺术的相遇,不就是和自己的同路人相遇吗?他们表达的,正是你赞同的;他们批判的,正是你鄙视的;他们说的,就象你说的,并且比你说的更好,更清楚,更有力量!
印度的种姓制度上学时就学过,但必竟不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传统。《第十五条》中触动了我的,就是那个警察说,低级种姓的人的影子是不可以压住我们(高级种姓)......
并不想剧透这部电影。只想说,这是我今年唯一给出了满分的电影。
它对印度本土文化的自我解剖,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通过三个少女的失踪案层层展开。印度的环境,是出了名的脏。但与这肮脏相比,种姓文化在印度历史留下了更加污秽的印记,至今仍被很多人下意识地遵循。
宪法中写明的第十五条,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男主角把它当做信仰,政客把它当做装饰,贱民把它当空气。
印度有歌舞片华丽多姿,歌声动听。但有《第十五条》,被人尊重。听到有人叫他们“阿三”,我就又会识别出一个傻逼。
不可不看,尽管它不完美。比如结尾,看着感动,却觉得还是有些容易。比如最终的解决,其实权力介入的更多。但我仍然给满分。因为,我们当下,拍不出,不能拍,拍了也会被禁映。仅这一条,印度就比我们更文明。能对自己思想下刀子的人,他不可能不对这个世界善良。一个能够拍摄这样的电影的国家,一定是有希望的!
这是我看过的印度电影最差的一部,满怀期待的打开电视,结果郁闷了一整晚,这就是7.7分的电影??水军也太多了吧?对受害者的描写就一个镜头!!细节刻画太差,完全没有入戏感,对反叛的描写也是没有很深,感觉没有什么可恶的。反而对正派大量的描写,很政治,你懂的,故事几乎没有反转,跟王奶奶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真不知道7.7分是怎么来的,现在的观众都这么容易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