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欢迎光临梦幻乐园(港) / 欢迎光临奇幻城堡(台) / 迪士尼的夏天 / 佛罗里达公租乐事 / 佛罗里达廉租房 / 佛罗里达项目 / 佛罗里达计划 / 佛罗里达工程 / 佛罗里达贫民区
导演: 肖恩·贝克
主演: 布鲁克琳·普林斯 布丽娅·维纳特 威廉·达福 克里斯托弗·里维拉 梅拉·穆德 瓦莱丽亚·科托 乔希·奥利沃 艾登·马利克 爱德华·帕根 卡莱伯·兰德里·琼斯 克里斯托·尼科尔·沃茨 桑迪·凯恩 吉姆·R·科曼 安德鲁·罗马诺 卡罗丽娜·格拉波瓦 特里·艾伦·琼斯 卡伦·卡拉古利安 邹时擎 祖普·卡塔纳 梅肯·布莱尔 卡尔·布拉德菲尔德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7-05-22(戛纳电影节) 2017-10-06(美国)
片长: 111分钟 IMDb: tt5649144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导语:导演肖恩·贝克一直致力于花自己的钱拍那些好莱坞不愿意讲的故事,他的新片叫做《佛罗里达乐园》。 2007年,我刚完成自己的第三部长片《百老汇王子》,电影讲述一个加纳移民在曼哈顿街上卖假名牌钱包和球鞋的故事。耗费4.6万刀,全是自掏腰包。当时做了个非常冒险的决定:把我有的大概10万刀全部投入了电影的发行上。我决定为发行花钱。当时把我的片子弄进了一些最富盛名的影院,包括纽约的安杰丽卡电影中心,还有很多钱花在了宣传上,单单一个《纽约时报》的广告就得花几千刀。花自己那么多钱投在电影上听着挺疯狂的,但我主要是对自己这部已经在电影节颇受好评的片子有信心,愿意投资自己的作品。我当时确定自己能把钱挣回来。 但是我大错特错。 《百老汇王子》在电影院沉了,花了10万刀,只赚回2.8万刀,史上最差的一次投资。当时真的很丧,又开始抽烟了。我想的是:“操,简直不敢相信。花了这么多时间和努力,怎么落得这般田地?”当时真的一无所得,钱又全花没了,一毛钱没留下。我以为电影生涯结束了。但是换个角度,其实它是个开始。就算你把电影弄上映赔钱了,可是能让你的电影被更多人看到也是有价值的。影评人们都在讨论;片子也参加了一些奖项;业内人士有机会接触到你的电影,知道你的能力怎么样。虽然《百老汇王子》票房不行,但是媒体评论很好。而且我们还拿到一个独立精神奖的提名。突然间,有人愿意给我下一部电影《待绽蔷薇》投资25万刀。 我在新泽西长大,很小就爱上了电影。我妈以前带我去当地图书馆看系列片,他们会放来自环球怪兽电影,比方说詹姆斯·威尔的《科学怪人》。很快我发现了《星球大战》还有《第三类接触》。高中是《机器战警》和《虎胆龙威》。当时不明白大片厂是怎么运作的,但梦想着有一天能自己拍大片。 高中快结束和纽约大学四年开始的那段日子里,我开始向独立电影倾斜——斯派克·李、吉姆·贾木许、理查德·林克莱特和史蒂文·索德伯格的作品。在纽大呆着本身就是一种电影教育。我还常去MoMA、林肯中心、电影资料馆,以及纽约所有放映最好的世界电影和独立电影的艺术影院。于是我开始爱上了这些相比特效更愿意讲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的片子。等到我从纽大毕业的时候,才明白我出去之后第一部片不可能是像《虎胆龙威》那种动作大片的。巧妙的是,对独立电影的喜爱将我带去了不一样的方向。 把在发行公司当视频制作人的工资攒了下来,加上一些拍广告挣的钱,在25岁的时候拿去拍了我的第一部长片,叫《四字单词》(原名:Four Letter Words),是个关于美国郊区年轻人的私人故事。我们用35毫米胶片拍的,5万刀预算大多花在买电影胶片上了。为了拍成这部片,我们不得不求人、借钱还偷来着;我真的不知道我们怎么做到的。过了几年,在2000年,这个电影入围了西南偏南电影节。我当时是“我的天哪,简直不敢相信!”难以置信被权威认可了。这个片在西南偏南电影节的放映对我来说意味着一切。 《四字单词》很受欢迎,甚至在小范围内发行了,可那不意味着我就一下子有钱了或者人家都突然赶来给我下部片投钱了。老实讲,我们投入《四字单词》的每一分钱都没挣回来,但是前面还是有路可走。在那几年的时间里,独立电影制作的经济情况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变。90年代末的道格玛95运动改变了很多事。这场丹麦电影运动是由电影人拉斯·冯提尔和托马斯·温特伯格发起的,他们拍摄了很多很棒的作品但只用很少的钱,甚至有的用迷你DV录像带代替了昂贵的胶片。现在任何人有台摄像机就可以出去拍部电影。之后我和另一个电影人邹时擎合拍了一部仅花费3千刀的电影《外卖》,讲一个中餐馆送外卖男子。我们卡司就几个人,也没有拍摄团队——就主演Charles Chang,有时也兼任拍摄团队人员帮忙。我们真正需要花钱的地方就是食物、地铁费、硬盘盒空白录像带。 这部片去了斯兰丹斯电影节和几个国外电影节。我们特别激动。之前没意识到在最大的电影节上首映自己电影的重要性,从那以后我学习了很多关于参加电影节的套路。小的电影节吸引不到买家或者发行商;那里算不上真正的市场。在哪里首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这部片子的成败。有个小发行商接下了《外卖》,但是没有足够的资源立刻让片子上院线。虽然我特别希望大家能看到片子,但是当时除了开始准备新片我不知道该做什么。 然后我开始拍摄《百老汇王子》。片子拍完,在各个电影节上放映,我又在财务上冒了几个险。第一个是我又自掏腰包让《外卖》进入全国的重要影院上映。对我来说,拍完电影投入很多时间努力之后,感觉掏自己的钱让电影被人看到是值得的。虽然挣回来的钱非常少,但媒体评论跟我希望的一样好。我们在烂番茄上评分达到100%,让我对自己的东西产生了新的活力。所以当时的孤注一掷和投在《百老汇王子》上的钱都有了成效,只不过不是以我能预计到的那种方式。 正因为之前的片子媒体口碑都很好,《待绽蔷薇》成为了第一部不用自己掏腰包的电影。该片的主演德丽·海明威,她的妈妈是玛瑞儿·海明威,曾祖父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她的经纪人在影院看过《百老汇王子》,所以她有兴趣主演我的电影。最终,我疯狂赌博式的投资终于奇妙地有了回报。《待绽蔷薇》在西南偏南电影节首映,还被音乐盒电影公司买下,后来在独立精神奖拿了奖。 但对我来说不是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待绽蔷薇》之后还是有一些不好过。我本想拍摄一部预算在1500万刀、关于在布莱顿海滩的俄罗斯群体电影,但是筹不到钱。之前打算用250万刀来拍《佛罗里达乐园》,资金又没法到位。我已经四十多岁了,有三个月还要跟我父母借钱。挺丢人的。我也感觉很沮丧,但是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可做。 然后我想起来马克和杰伊·杜普拉斯是《百老汇王子》的粉丝。我就找到他们,他俩愿意给我的小成本长片《橘色》投钱,这个片子是关于洛城的变性性工作者的。钱非常少所以我们决定用iPhone拍。电影在圣丹斯首映之后,几天就卖出去了。木兰花影业负责发行——这次我终于不用自己掏钱啦!而且这部电影在观众和媒体那里都得到很好的反响,甚至拿到不少奖项。没人通过这个片子发了财——但至少我们看到了一点钱。 《橘色》成功之后,我顺利地为《佛罗里达乐园》筹到了钱。预算远超200万刀,是我前一部片的15倍不止,讲述生活在迪士尼乐园旁村庄里的穷人故事。我所有的片子好像都是讲述经济上十分贫困、被社会孤立的、被排斥的、边缘化的人。有些是非法移民,有些是性工作者,有些是特别贫困只能在地下市场才能生存的人。这个社会除了关注金钱,就是关注金钱:当你打开ins,大家都在晒他们买的东西。我们忘记了被物质主义剥削的人们,不管是生活在洛城,活在好莱坞阴影下,还是在佛罗里达,活在庞大主题公园的阴影之下。 我希望关于边缘人群和亚文化的故事被讲得越多,这种意识就传播得越广,这些人就不用变得那么边缘。我不是政客或者决策人,我只是个电影人和讲故事的人。我的目标就是给这些通常不人性化的隐藏人群一张人性的面孔,这样大家能受到鼓舞去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有时将一个问题曝光出来是实现改变的第一步。 我曾以为有多点钱会让事情更好办,但是不管你的预算是多少,永远都拿不到足够的钱。情况也蛮紧张的,但我们很负责任,控制在预算内,整个拍摄过程只超时过一个小时。而且我总有办法为难大家!我要拍一部有很多小孩子的电影;要用35毫米胶片拍;而且选在盛夏的奥兰多拍摄。这三个对影片制作真是巨大挑战。但我们对结果还挺满意,很兴奋这个礼拜能把这部电影带给观众。 至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漫威电影让我拍的可能性也不大,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拍到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那种大片。现如今,希望我的事业能跟保罗·汤玛斯·安德森这种导演一样,有着自己独特视角、一直都能按照自己的剧本拍自己的电影。当我回想过去20年——在创作上和商业上的起起伏伏、所有冒险投到自己电影上的钱——我能说,到最后我终于感觉到了一些财务上的安全感,因为我的机会终于来了。昨晚,跟女朋友坐在沙发上,我看着她说:“你知道吗?我今年46岁了,现在我终于、终于、终于不用再为付不起下个月房租而害怕了。”涉及到个人财务时,这就是任何人能要求的最令人满意的感觉了。 来源: He Became This Year’s Oscar Favorite By Going Broke Again and Again 2017.10.16 (wealth simple都不是媒体,而是一个投资服务品牌,本文是他们的系列专题“金钱日记”中的一篇,心酸) ---------------------------------------------- 看完the florida project之后,看了不少关于电影的影评和写sean baker的专稿,大多都冗长,且夸得也不是很对我胃口,还是sean自述拍片的这篇金钱日记平实但信息量巨大,看这篇文章时正在早上坐地铁去工地的路上,眼睛竟然有些湿。 喜欢tfp的原因: *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 不管是moonee的个性、玩耍的方式、和小伙伴的分分合合都似曾相识。 *对孩子的展示难得这么客观 不知道是不是大多导演都老了已经忘记了小孩子是多么烦人了,可爱的时候真的很可爱,但是烦人的时候真的很烦人。六岁左右小孩更是烦人精max时期,三人成虎(更正:此处成语用错,感谢评论的朋友们指出),一起干那坏事,大人想不出来,但孩子能干出来。 *对穷人描写的准确 这个是我自己跟hailey共鸣的,当然也跟sean baker共鸣。我自己工作了7年,唯一的进步就是从以前担心下个月房租进化到担心下个季度的房租。看着别人总是文艺得很风雅很有钱,而我一直文艺得很窘困。不知道文艺这个词现在是骂人,还是老土。因为穷,我不知道除了文艺这种方式,还有其他能够同时满足“既提供美,又提供共鸣、心理治疗、知识等等”多种功能且我能负担得起的活动吗?尤其在我母亲去年手术之后。 *对母女关系的佩服 hailey虽然经济情况窘迫,但是她对女儿真的没得指摘。有个细节让我很印象极深:hailey带着moonee偷偷兜售香水,却被保安抓了个正着,hailey不想再被逮捕于是丢下香水就跑,女儿在路上不停问她为什么跑为什么不把香水捡起来而且她还走不动了,hailey耐心地给她解释完还把她背起来。我年过三十,我觉得我在那个情况下做不到不烦躁不发火,这个“teenage mom”做到了。 *对边缘人的关注 sean电影的主角一直都是穷人,边缘人,但是他的角度从来都不是居高临下的(因为我实在看了太多居高临下视角的片子了),他既能捕捉住这种穷苦生活中的苦涩,也能精准定格到他们苦中作的乐,那种“乐”的程度并不比中产、富人的程度低。想来可能是sean本人穷且志坚,他的主角才也这么耀眼的吧。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挺边缘的,不管是想法还是处境,资本主义的心无产阶级的命,两头不是人。 *美 迪士尼乐园越漂亮,hailey和moonee的公寓紫得越好看,对比她俩的处境,就越悲哀。美,有时候会让人悲伤。 在短评里冤枉sean了,tfp比tangerine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钱了,用iPhone拍电影的效果跟用胶片拍怎么能一样呢? All hail to Sean Baker!
先说一下电影的几处伏笔,带女友度假的小情侣意外闯入汽车旅馆、给Jancey过生日Halley带着他们搭车到一个空旷的地方看烟花,孩子们渴望给小费的旅客、一个像恋童癖的猥琐男,电影的前半段没有明显点出这是一个迪斯尼乐园的腹地,但这些细节在电影结束,巨大的迪士尼乐园渐渐浮现时,我们才回忆起这些星星点点。导演用心铺陈着一个底层世界的细枝末节,旅馆的格局、旅馆与旅馆间的绿地,通过孩子们的奔跑探索而出现,他们肆无忌惮地说脏话做坏事撒谎,甚至还点了一栋房子。
这里又是一个成熟的穷人社区,经理会精心粉刷黄紫色的外墙,也有管理处的规范检查,这里按照规定每月请长租客搬出再搬回,还与友邦旅馆达成了互惠的合作关系。经理是这里的家长,在Halley的故事里,他关注着这个无业妈妈如何抚养小孩、在她将要失控时限制她私下进行的卖淫行为。以及在两次儿童管理中心的人上门要带走Moony的时候,他安抚Moony,镜头推到他在楼下抽烟的特写,十分无奈。
另外想说的一点是游泳池,起初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汽车旅馆会有游泳池,为什么会有滑稽的中年嗜酒女在这里佯装度假,我们也会记得Halley和她的好友兼邻居在此喝酒夜泳的时刻。但如果这些是发生在迪士尼乐园里,是不是就好懂了呢?泳池属于享乐世界,是有钱人的生活方式,是一个迪士尼乐园腹地的汽车旅馆想要伪装成另一国的配饰。哪怕这里一团混乱,像个垃圾场,充满了犯罪和廉价,这里也不缺少应有的体面。这里也许有个名字叫“Magic Land”,就像网上那种廉价弹窗、百度广告,伪装成迪士尼世界里的高端酒店,或者就像Halley跑去兜售香水的稍微高端点的地方,差别如此体现。这里是穷人的迪士尼,在逼近那个繁华的世界的路上,一切都是模仿。
在结尾Jancy拉起Moony的手向乐园奔跑的时候,我们才清楚的知道迪士尼跟他们的距离,看清那个不曾出现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却一直是他们心中憧憬的地方究竟离他们有多远。最后一个奔跑的镜头,导演有一个小把戏,两个小孩子的身影是虚的,焦点落在一对抱着小孩的夫妻身上。是的,我们认识幸福家庭的模样,却也无法想象每一个在迪士尼乐园里奔跑的孩子身上快乐与不幸。
我看了很多评论了会讨论到该片的三观,还蛮多人都认为美国白婊误了下一代,看着有点无语。导演对这种生活投去了关注,对巨大的社会现实发差进行反思,他承认太阳照下来的地方就会有阴影,这有何不好有何不对吗?小孩子无知烂漫的成才,如何才能既保护她们又不打扰呢,这些大问题我也想不下去了,就先说这些吧。
1971年,佛罗里达州迪士尼乐园建成,这座占地12228公顷的游乐园,是全世界6所迪士尼乐园中面积最大的,分“动物王国”、“魔幻影城”、“科幻天地”和“梦幻世界”4个主题乐园,还有3个水上乐园,最少要5天才能将所有游乐设施玩完。
这座迪士尼乐园在初期规划的时候,也叫做佛罗里达项目(The Florida Project)。
但《佛罗里达乐园》并不是在讲迪士尼乐园初期建设过程的故事,而是讲述在它隔壁的一座由汽车旅馆组成的“儿童游乐园”,这才是故事发生的地方。
“佛罗里达乐园”里没有紧张刺激的过山车,没有精彩奇妙的动物表演,没有到处走来走去逗游客欢心的布偶公仔。
说白了,就是一个贫民窟而已。
这里住着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士,这些人没有受过太高的教育,也没有一份像样的职业,一家人挤在一个窄小阴暗的旅馆单间里,卧室、厨房、客厅、餐厅,除了厕所以外所有的功能区都是同一块地方。
这一点,和导演肖恩·贝克上一部用iPhone 5s拍的作品《橘色》一样,都是将视线拉下来,放到了社会底层身上。
《橘色》的主角们是跨性别和变性人群体,给我的最大观感,一个是吵,另一个则是抓马(drama),这几乎原封不动地传承到了《佛罗里达乐园》里来。
这一次比《橘色》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他将叙事隐藏了起来,全片没有完整地在讲述某一件事情,没有起承转合,而好像是在记录主角的某一段生活,中间还会夹杂一些汽车旅馆里其他人的无意义镜头,但这就像对《橘色》有这么一句评价——“现实中的对话这样才对嘛,而不是一个人说完一句台词等着另一个人说。”如此操作更显得生活化,毕竟这种真实感和劣质感与社会底层的生活现状相辅相成。
哈莉和穆妮就是这个贫民窟里的典型代表,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
哈莉不羁的外型似乎早就注定了她们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命运。
她们交不起房租。
哈莉上一份舞女的工作因为拒绝了为顾客提供性服务被炒了鱿鱼,之后就再也找不到工作。
每天吃饭都是靠在餐厅工作的朋友艾什丽接济一些残羹剩饭度日。
小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而然也有样学样,出口成脏,调皮捣蛋,野蛮生长。
我们能说是社会制度失衡导致她们母女如此的落魄吗,还是要责怪哈莉不思进取无法给女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条件?好像都不是,但无论如何她们就是沦落到了这样的境地,无法逃脱,并不是所有野鸡都能努力飞上枝头变凤凰。
然而即使如此,她们也没有丧失活下去的信心。
去你的有钱人,我有我的生存之道
没有工作,哈莉就去批发小商店买廉价香水,再到迪士尼的高档游客区去兜售,卖得一点是一点。
不买香水还可以乞讨。
她还会去偷别人的游乐园门票,再以低价转售给其他游客。礼义廉耻是什么,可以当饭吃吗?
和成人世界的生存压力形成鲜明对应的,是孩子们天真浪漫的童趣,每天和妈妈一起去卖香水、做黄牛、乞讨,大概只是一场冒险游戏。
这个在我们看来不堪的汽车旅馆,在她们眼中是马卡龙色的梦幻游乐园,一草一木,任何东西都能成为嬉戏的对象。
吃着剩饭,配点音乐就能开心地尬舞。
好朋友要走了,丝毫没有离别的悲伤,只有获得新玩具的喜悦。
没钱买冰淇淋,认真地撒一个蹩脚的谎言,浑然不觉。
跑到废弃的房子里放火,酿成大祸,睡一觉之后就抛到脑后。
为雨过天晴的彩虹讲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迪士尼乐园的烟花,不介意那根本不是为自己而绽放,也能成为庆生的礼物。
多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为世俗名利所困扰,只要能够吃,能够玩,就没有什么大不了。
贫民窟里的每个成年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这种宝贵的童趣,虽然无法提供给孩子们优渥的生活环境,但他们的爱却是一点都不逊于有钱人的。
饰演旅馆经理的威廉·达福,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们,总是好脾气地对待他们,和孩子们打赌吃雪糕要是掉下一滴就赶走他们,于是三个人大眼瞪小眼地玩了起来。
看到恋童癖怪老头接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在孩子面前友好地招呼他过来,走到远一点的地方才面露凶狠地赶走他。
平时看似是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你房租交了吗,但当哈莉遇到困难,掏钱包却没有犹豫。
哈莉看似是一个失职的母亲,没有尽到管教穆妮的责任,但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好家长,一种对孩子严加管教,细心地将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另一种则像哈莉一样,与其做个家长,不如做个朋友,陪着他们成长。
穆妮走累了,就弯下腰来背她回家。
不在乎淋雨会不会生病感冒,肆意地在滂沱大雨中陪女儿疯玩。
刚赚了几百块马上就想到带着女儿去超市,坐在购物车里的穆妮笑得比谁都开心。
甚至走投无路到了卖淫的地步,她也会让穆妮去洗澡,开着音乐掩盖声音。
小心翼翼地将纯白色的儿童世界与肮脏的成人性交易用一扇厕所门隔绝开来,这是哈莉作为母亲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即使她已经堕落,但仍在用双手托举着穆妮。
或许观众会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评判,像片中想去迪士尼度假却阴差阳错来到汽车旅馆的那对夫妇,一下车就皱着眉头对旅馆的人一脸嫌弃。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是在讲他们多惨,社会压迫多残酷,在这些细微、琐碎、平凡的片段中,我看到了他们陷入泥潭般的命运,越挣扎越下沉,看着他们如此无奈却又何其可爱的生活。
可就算一贫如洗,他们也依然在用力地去活着,去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