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你的脸 Your Face(1987)

你的脸 Your Face(1987)

导演: 比尔·普莱姆顿

编剧: 比尔·普莱姆顿

主演: 莫林 麦克艾赫隆

类型: 喜剧 动画 短片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87-05(戛纳)

IMDb: tt0094364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88年的奥斯卡提名动画短片。

演员:



影评:

  1.     如果在看“名人故事”的年纪看这片子,肯定觉得这大人挺好玩儿,挺能折腾的。有耐心去一张一张给画下来,还要对口型,如此努力,得奖也有道理了。
        
        年代不同了,这种涂鸦戏法搞多了。
        YOUR FACE 特别的地方是在MUSIC吧,在最后的CAST里面,第一个列出来的就是音乐。所以,这个片子是在用人脸来模仿MEDIA PLAYER的播放效果吧?典型的美式幽默
  2. 之前就被 BALANCE ,THE CAT CAME BACK 难住了
    现在又遇到了 YOUR FACE..

    为什么为什么它得了大奖。
    是不是可以有个什么赏析文章可以读读。

    投降了
    理解不了

    书中画面和音乐的关系是~~?
  3.   电影介绍里提到了毕加索。
      对于毕加索,我一直有着遥不可及的感觉,他仿佛就是一块生铁,冷冰冰的,让人难以靠近,是一种让永远无法温暖的遥远,即便你用熊熊烈火使他火热起来,但是那样又只会烧伤你。
      但是有一幅毕加索的画我一直都很喜欢,叫做《恋人》,一位年轻男子以温柔而保护的姿态拥抱着他的恋人,那么轻轻地呵护着,仿佛怕弄疼了女子娇嫩的肌肤一样。男子穿着红红的连体衣裤,女子戴着绿色的头巾,雪白的上衣和同样的绿色的下装,窗帘是粉红的,窗外的天空的碧蓝碧蓝的,一切都那么美好,祥和与安静。这与毕加索一贯的立体扭曲风格大相径庭,据说这副画是与一个俄罗斯的姑娘共结连理后的作品,但是随着和妻子关系的恶化,毕加索的风格又变回了原样。
      曾经一度我是讨厌毕加索的,因为我讨厌一切自以为是的作品,讨厌一切把自己当成艺术家的人。在我看来,“另类”并非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代号。对一个人的看法,会随着你自身的认识的提高以及与他的接触而慢慢改变。
      一个人,总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即便是哑巴,是聋子,是四肢不健全的人,他都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毕加索是这样的一个人,我看过他的传记,感触颇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艺术家是在用他们的激情燃烧自己的生命,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别人认为他们可耻,一无是处,而他们自己却一无所知,反而觉得理所当然。没有人能比艺术家,这里是指真正的艺术家,更加不珍爱自己生命的了。

      又想起顾城对他爸爸说的那句话了:“我们一起写诗,我们永远在一起。”
      这些灵魂的开拓者,永远活着比别人苦,比任何人都觉得人生的虚无。在我们“正常人”的眼中,他们是怪物,是不被理解的,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他们孤独地看守着夜间的明月,只为明天,只为延续!  
      
  4. 也许题目取得太一本儿正经,有点辜负了导演的黑色幽默。

    美国人很可爱,就算是大灾大难大彻大悟也不赤裸裸讲出来。这跟中国人的性子不大一样,中国一本《活着》,排山倒海的灾难看得人难以喘息。

    美国人要讲,但轻描淡写地讲,讲历史,有了《阿甘正传》,讲人情,有了《大河恋》。

    这一类型的片子,都带着些不在场的俯视眼光,有点像沈从文行文里言及革命砍头,也都是轻描淡写,好像从当下抽离出来。

    your face 也是把眼光从现场抽离,不直接讲人面对各种不同场合的表里不一,不把主题搞得严肃沉重,一张脸一直变,叫人觉得滑稽好笑。背地里暗自把现代人随时变脸的窘迫处境好好嘲笑了一把。但“变脸”这个主题可能也不算新鲜,个人觉得最出彩的是和音乐的配合。这个短片的音乐从背景里面跳出来,变成一种主导,人退到被动的位置,还变得自如,变得欢快。音乐带着画面走,整个作品竟然有种行云流水的“润”。

    其实这么去解释实在太过学究,这种片子就是拿来笑笑,看过就好,认真追究了反而误解了导演的态度。

    实际上都是现代人,看这个世界的眼光总有几分相似,一些所谓大道理,放到任何民族都是相通的,而各国的文艺作品不同,就在于表达方式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