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Once Upon a Forest
导演: 吕克·雅盖
编剧: 吕克·雅盖 Francis Hallé
主演: Francis Hallé Michel Papineschi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13-11-13(法国)
片长: 78分钟 IMDb: tt2873250 豆瓣评分:8.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从前这里有片森林,被砍伐了,光秃秃。
后来有了鹅掌楸,与蚂蚁共抗毛虫。
次生林长起来了,大象带来了莫阿比。
一颗巨树倒下了,一切又重头开始。
这片地区,由砍伐时的光秃秃长到枝繁叶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植物生长史的电影,它展示的是关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天气的互动,复杂的互动共同构建了辽阔的热带雨林。“动物拥有空间,而植物拥有时间”。植物静静立在那里,似乎柔弱而又无能为力。可是它也有它的“诡计”,可以联合蚂蚁来对付毛毛虫,可以和蝴蝶幼虫斗智斗勇,变化出一百五十多种西番莲,可以向上天传递口渴的信号,直到情绪聚集足够多时,大雨滂沱。一个无花果可以为了生存绞杀一株巨大的树,中间留下触目惊心的空洞。这些知识,以前也零散的听过,当你重新用一种循环的视角看待植物,仿佛能真切感受到那一句“万物有灵且美”。这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原始社会的多神崇拜,因为自然界,包括人都是互相依存、不可缺少的,所以原始人类对一切都心存敬畏,关乎生存、关乎毁灭。先是动画,然后画面闪现到真实的植株,这七百年转瞬即逝,一片雨林又回来了。可是这整整需要耗费七个世纪的时光,正如电影的名字《从前有片森林》,这里曾经有一片森林,可是现在只是挖掘机、胶鞋下的一块荒地而已,没有动物、没有植物。这一个小时,仅仅是一场对自然复兴的想象,现实是越来越多的森林被砍伐。这是以另一种方式再警醒我们,每一株路边不起眼的植物,每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其实都与我们休戚相关。真的不是,消失与否并不重要,无足轻重的一个名字而已。环保,也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植物学家方济站在巨树树冠,站在群山之巅,站在焦土之中。他像一个阅读时间的智者,随植物一起,吐故、纳吸。
这么多年,我在森林中
花了身为人一生的时间
用树的时间观去思考,让我头晕目眩
当你能活这么久时,世界是怎样的
我研究了许久 我学习了很多
但我仅仅触碰到这些世界的谜团的大门
在这里,我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生命的创造 生命的狂想
我欣赏着这超越了我理解的雄伟壮丽
我无法接受这样美丽的世界消失
我的故事到此为止
我听见了原始民族在丛林下渐渐消失的低语
带着人类来自森林的记忆一同消失
曾经 我们都与树木平静地生活在一起
我们的祖先像尊重神明一样尊重它们
如今 我们被自己的力量所伤害
再看看那片森林
宁静之下
是我们出生的地方
我们智慧的根源
一座森林的演进史,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
树木向下争夺水分、向上争夺阳光。
因为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彼之所得即是我之所失。
一旦在自然资源竞争中落败,那树木就会逐渐枯萎,继而死亡。
森林的演进,照见了社会的演进进程。
植物所能获取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发展机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分波段存在的。
森林中的大型机遇期一共有三波:
第一波机遇:灾难之后
竞争策略:快狠准
对于森林而言, 常见的灾难是森林大火,或者是砍伐。
非人为的毁灭性因素是森林火灾。
人为的毁灭性因素是砍伐。
在这之后,出现了空地。
空地,意味着机遇期的到来。
这时候,地面上先长出草本植物,再然后出现了“先锋植物”。
这是最先出现的植物。
这类植物,生命力顽强,生长迅速,能够快速抢占地盘。
但这类植物虽然能以最快的速度吃到发展红利,但并不能成为红利的主导物种。
因为,先锋植物,只是铺垫。
当先锋植物的枝叶伸向天空时,就引来食草生物的觊觎与破坏。
同时,因为先锋植物根系不发达,这导致先锋植物在面对后来物种的竞争时,处处受制。
几十年过后,这些先锋植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波机遇:对第一波的超越
竞争策略:一力降十会
森林所赐予的主要机遇,是在第二波。
这一波的发展机遇,完全是因为第一波先锋物种的缺陷引起的。
能够超越先锋植物的物种,将逐步占领森林的生存空间。
第二波机遇非常重要,赶上了就赶上了,赶不上以后就很难赶上了。
因为,第二波是卡位战。
在第二波竞争中胜出的物种,将长久地占领森林空间,除非自然死亡,否则这块空间就再也不会被腾出来。
第二波机遇是真正的卡位赛,刺刀见红、十分残酷。
因为自此之后,森林的进化将进入两极分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真正的栋梁之才开始成长。
开始长出了剧中所说的“毒子榄树”这样的巨兽。
随着树冠的持续伸展,天空逐渐被遮蔽,阳光逐渐被瓜分,机遇的窗口也渐次关闭。
对于林下地带而言,真正的灾难开始了。
林下地带,树木的种子不再发芽,即便发芽,也因为无法获取阳光而在幼苗期就枯萎死亡。
空荡荡的林间,是寄生型物种的天堂。
树木分割了领地,还能再既定领地上存活的,大多都是寄生型物种。
攀爬树干的喜林芋
被动物带到高处的兰花
食腐类的菌菇
但这是,林间已经很难再长出大树了。
唯一能长出的大树,是绞杀类植物。
这类植物,从天而降,被鸟类播撒,空降到大树树冠。
在林下生物为了一丝阳光苦苦挣扎时,这类空降绞杀类物种在大树树干上直接发芽、生根。
根系一直向下,接触到地面。
一旦接触到地面,绞杀便开始了。
绞杀类植物将围绕大树树干盘旋,一面借助自己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一面借助自己的根吸收营养,一面轻轻松松获取宿主的营养。
大约十年,宿主被绞杀,被榨干。
这类绞杀植物鸠占鹊巢,不声不响完成了生态卡位赛。
除此之外,很难再有新的植物长成苍天大树。
第三波机遇:大树的倒下
竞争策略:嗅觉灵敏
一株苍天大树,在森林里存在的时间越长,其躯干上寄生的物种就越多,它的负担也就越重。
终于有一天,大树难以抵御重力,在风、火或者其他什么因素的催化下,大树倒在了森林里。
巨树的倒下,是森林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株大树倒下了。
但对于就不见阳光的林下生物而言,新的机遇出现了。
一个生态位空了出来。
最先感受到阳光的植物开始发芽,新一轮的“先锋植物”开始攻占空间。
这批先锋植物最终会被第二批根系更发达的植物淘汰,
然后是新的轮回。
没踩中机遇:开辟新空间
竞争策略:勇就完了
在已经成熟的森林里,想要获得发展空间,难度是比较高的。
如果要采取“卷”的策略,就要能踩准机遇。
如果踩不准机遇,卷的难度就比较大。
但没踩中机遇,并不意味着没有活路。
这时候就有两个策略:要么耐心等待变革,要么远走他乡。
要么卷,要么润。
“当其他树还在昏暗的阳光下,苟延残喘,年复一年,这些种子已经俯视众生,它们在最高的枝头上发芽,夺取最多的阳光,新生的树将根部送入土中,根,这些锁链一旦相互接触,就立即焊连在一起,这种斗争将持续数十年,直到宿主油尽灯枯,向林下植被陨落,其他的得利者也在树叶落地之前,争取分一杯羹。这场斗争终于有了结果,绞杀植物吞食了它的被害者,取代了其在森林中的位置,它将宿主的残枝分解,为自己的枝条腾出位置,它逐渐成形,被征服者只剩下在巨大树干中,一副千疮百孔的空壳。”
“700年前,这颗参天大树还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树是具现化的时间,树内部的这股力量,非常可观,树根吸收水分,导管将水推上70米的高空,树叶将其转换为汁液,再送回到枝条和树根中,树通过这种流动生存,直到它不能将水送至顶部,它变停止了生长,这是它生长的唯一限制。”
“树的终焉之时,一棵树便是一个世界,如同一座岛,它是数百种植物的家,也是数百种动物的家,当然也是无数更小的生物的家。”
“巨树的死亡,是森林成熟的最佳信号,大树回归地面,森林重新洗牌,倒下的身形表明了它曾有多么大的重量,它也为数个世纪未曾见到一缕阳光的林下空间,带来了光明。一棵树的倒下,意味着新循环的开始,当大树倒下,树顶的世界遇见了树底的世界,尽管上面的生物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它们却从未谋面。”
植物的世界折射出人类世界,对于人生的许多问题也可以在植物世界中找到答案,比如能限制树生长的是它停止了水分传送,而人却易被外界影响从而放弃了生长。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除了生存需求,还有更多的抽象需求,比如名、权、利,而植物相对于人类更加务实,它们需要的是阳光、水份、土壤等,需求不多,却能活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