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B+侦探 B+偵探(2011)

B+侦探 B+偵探(2011)

又名: The Detective 2

导演: 彭顺

编剧: 彭顺

主演: 郭富城 廖启智 徐正溪 龚蓓苾 张兆辉 王梓一 谭耀文 林司敏 李蕴 何浚尉

类型: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1-04-29(中国大陆)

片长: 100分钟 IMDb: tt1534786 豆瓣评分:5.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接着《C+侦探》展开。阿探(郭富城 饰)的破案能力得到了充分证明,好友风泽(廖启智 饰)也倍感风光,但风泽却在警局内仍不得志,被调到以争功闻名的卢长官(谭耀文 饰)手下。风泽调任不久,辖区内便发生连环凶案,先后四名死者互无关联,且凶手同样在现场留下了颇为刻意的线索。阿探协助风泽,在卢长官的白眼下提出了凶手的多种可能,最后初步锁定凶手为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排查期间,嫌疑犯梁伟业(张兆辉 饰)病发劫持人质,阿探施计将其擒获,但遗憾的发现梁并非真凶。不久,阿探被卢警官的手下恐吓,而风泽又被人撞伤,怒不可遏的阿探找到卢警官,却被告知这个嫌疑犯的攻击性超出他的想象……

演员:



影评:

  1. 放映现场,主办方为了配合影片悬疑的主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猜凶手的游戏,即在影片放映到104分钟的时候停下来,让观众来找出幕后真凶。我本着奖品不拿白不拿的原则,抢到了参与名额,并且胸有成竹的在纸条上写下了我所觉得最有可能的那个名字(其实只是排除了其他几个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可能的名字),但最后的结果是,我猜错了。

    提示一下打算进电影院观看本片的朋友,它作为一个悬疑片,并不需要你拥有缜密的思维,超高的智商和过人的推理能力,因为面对一个完全不推理的推理片,你只要是有点推理能力,就会立刻聪明反被聪明误。爱好悬疑小说的朋友或许听过推理小说二十法则,请原谅我以全概偏,拿当中几条与本片对照比较一下,哪里出了问题,便一目了然。

    ★必须明确、公正的将所有线索呈现给侦探与读者。

    老实说,在这一点上,导演一开始做的不差。导演可能考虑到,如果在最后一秒才将凶手的杀人动机通盘用闪回或者自我讲述去交代,会显得过于突兀和牵强从而消化不良(见郭富城另一部电影《杀人犯》)。所以在本片中采取的是双线索的讲述方式,一条线讲的是陈探在查一桩连环杀人案,另一条则是说有一个小男孩从小无父无母,被邻居家的大姐姐收养,却因悲惨遭遇而产生了严重的暴力倾向和人格分裂。稍有观影经验的朋友可能看到一半就能知道,破案的关键就是找到这个当年的小男孩,他毫无疑问便是杀人凶手。虽然逻辑简单,但起码思路还是很清晰。但更机警的观众再看下去便会明了这只是避重就轻,偷梁换柱的障眼法,因为导演再没有去着重解释清楚凶手是如何犯下一连串暴行,又不被人发现的原因(为何没有留下指纹,为何犯案技巧如此纯熟就像是警员所为),而只需要告诉观众,小男孩是谁就可以了。

    当然,由于这样的双线叙事只是影片呈现给观众的视角,不是片中人物的视角,所以你自然不能责怪陈探为何不在第一时间找出小男孩。这不是漏洞,也不是问题,那问题是什么。即主角所掌握到的线索和信息和观众掌握到的是不同步的,是延迟的,观众比主角更早一步掌握真相。观众全知全能,主角有所不知的做法在悬疑片中其实也有先例,如希区柯克的一系列作品。但与那些高级技法明显相悖的是,本片的这个真相至始至终也没有产生更多戏剧性变化,这种信息延迟也没有对剧情造成更大的张力,侦探并没有因为无知身陷险境,让观众也为他捏一把汗。仅仅是真相放在那里,主角看似不闻不问。这样一来,不仅情节显得拖沓,也大大消解了后半部分的紧张度,比如陈探坐在公园长椅上拼命去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思考犯罪动机就不能再让人感到刺激。

    ★除了凶手的诡计,不得用写作手法(拍摄技法)误导读者(观众)。

    在这一点上,本片几乎已经不能用误导来形容,几乎可以说处处是在故布疑阵。这种故布疑阵依靠的不是引人入胜,层层推进的情节,而是一些明显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的低级障眼法。

    如陈探和泽少在酒吧里的一段谈话,导演就故意处理的比较暧昧,陈探漫不经心的玩笑和泽少过于紧张的反应,配上提心吊胆的音效像是暗示当中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但事实是最后的真相与他们俩都没有半点关系。张兆辉饰演的精神病,全程插科打诨,除了晃了一下观众,顺便制造一些紧张场面和喜剧场面,在最后给陈探提供了一个颇为玄乎的破案思路之外,和案情,主题乃至整个人物关系完全没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仅仅是作为极像犯罪嫌疑人,甚至逼着你说“就是他”其实根本“不是他”的幌子之二。

    尤其让我忍无可忍是,影片一再引导观众把思路引向“罪犯有丰富的反侦察能力”,“可能是警员”的方向,并且在陈探和泽少双双遇袭那晚进一步透露出威胁他们的力量可能恰恰来自警方内部。这一切就差直接告诉你谭耀文所扮演的那个卢警官嫌疑重大,试想就算要警告陈探不要插手警方事务,有必要以冒充飞车党这种既危险又费力的方式进行吗?陈探对于警局的威胁真的有如此之大吗?如果他跟这件案子没有关系为何会在第二部加进这么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呢?悬疑片里不是不允许一些支线对观众的判断进行干扰,但是前提是必须要自然,合乎情理,而不是像本片一样为了迷惑你而故弄玄虚,咋咋呼呼,丝毫不考虑人物动机和合理性。实不相瞒,在影片进行到104分钟的时候,我在纸条上写下的就是卢警官的名字,也没觉得他有多像,毕竟对他的铺垫和描写也是少之又少,而是实在是相比之下,其他人更不像。

    如果你要以最有嫌疑的人即是最没有嫌疑的这样一条定律来反驳我说,那我想说的是,这恰恰是影片在我看来最大的致命伤。到底谁才是影片中看起来最有嫌疑的人?答案是,林家辉。无论是直接有老太太出来指认他曾经在凶案现场出现,还是他在审问中说出自己与爸爸妈妈,和姐姐一起生活时遭到的质疑,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人比他更像凶手。这么像凶手的人,怎么会是凶手,大家都这么告诉自己,可是他偏偏还真是!由此看来,影片完全可在那场审问过后紧接最后一场戏利落收尾,何必又辗转来回,磨磨几几,让人期待最后还有反转呢。如果导演只是想把那场审问做成一个不引人注目的铺垫来与结尾遥相呼应,那我只能说它信息透露的太多太直接太引人注目,以致竟然好端端地把铺垫做成了大揭秘。说到头,还是导演低估了观众的智商,观众高估了导演的智商。

    ★凶手必须要有相当的戏份。
    倘若凶手只在片中露了一两面,既没有在情节中占据足够的分量,又没有与剧中人物长时间周旋在一起,那么真相揭晓时观众既不会有智力激荡的快感,影片本身也传达不了半点主题意义和情感力量,只有意料之外而无情理之中。它只能进一步说明主创心虚怯懦,底气不足,不敢与观众直面相抗,而只是利用信息的压滞和不对称欺压你。所以,林家辉最不可能是凶手的另一个理由是,他压根就是一个跑龙套的!在真相揭晓前,任何一个人的戏份都要比他多吧。凶手若是没有分量,又如何体现出主角的分量和故事的分量。

    童年的戏份固然饱满,但就与本片特殊的编排结构,在真相揭晓前,他和林家辉应该算作两个人。

    ★侦探为了破案就必须要有探案的行为。
     
    侦探的探案行动不仅能体现侦探的人格魅力,也同时在以他为视点让扑朔迷离的案情渐渐理清,向真相步步迈进。侦探不探案就不能叫侦探,侦探的义务是搜集一切可能的线索。

    陈探有没有探案,表面上看是有的,他一直在关心案情。但他的探案行为真的是有效吗,真的对案情进行了实质性的跟进和突破吗?除了做出凶手是人格分裂这种观众都能知道的初步结论之外,就再无透过蛛丝马迹对线索进行归纳,理清,也没有让案情层层深入,而只是被动地经历着一个又一个障眼法,甚至遭到莫名其妙的袭击,案件始终流于最表面,一直到了最后影片不得不结束了,他才突然有如神助一般。所以,通片看下来,主角的形象不仅不鲜明,而且窝囊之极;不仅没有探案,反倒阻挠着观众断案。

    好的悬疑故事应该是积极,正面和观众进行互博,彼此站在一个起跑点上,共享案件资源,而非压滞大量信息,一味回避案情,一个障眼法加一个障眼法的蒙你。

    现在倒有些后悔当时没在豆瓣上先看看那严重剧透的剧情简介了,不仅不必担心会影响本到身也好不到哪去的观影体验,有个心理准备也不至于猜得晕头转向之后被堵成内伤,面对猜谜环节还能顺带做个弊捞点小纪念品,太值了。另外,当时我的身旁还坐着一对头发花白的大爷大妈,一开始也一起在饶有兴致地猜着凶手,片子放了一会再转头看去,老俩口早已酣睡过去。
  2.        剧中大家认为人格分裂的是家辉,我们来回顾一下家辉杀人时的人格。
    1.杀第一人,被害者被赋予爷爷(你们懂得)的身份,那么家辉是本体,仇恨爷爷出轨。
    2.杀第二人,被害者被赋予第三者的身份,那么家辉还是本体,仇恨破坏自己家庭的人。
    3.杀第三人,被害者被赋予强奸姐姐的身份,被剪掉下体,那么家辉依然是本体,仇恨强暴姐姐的人。
    4.杀第四人,被害者被赋予姐姐的身份,家辉自然还是本体,痛恨姐姐生下自己并对自己撒谎。
    5.本来要杀小孩,小孩是孤儿,被赋予家辉的身份,家辉同样还是本体,痛恨自己的存在。
        家辉整个过程是虚拟自己悲惨的一生,希望通过杀戮来终结这个悲剧,并通过录音话剧的形式来反映这个过程,他并没有人格分裂,他最多只能算是精神异常,经常容易体会到自己的不幸而随机杀人。可是电影中出现过几幕家辉打了人后,一会又忘记了自己的行为,似乎又有点人格分裂的影子,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的见解是,家辉并不存在,整个杀人过程就是郭富城扮演的陈探所为,而那个小孩的经历就是陈探的经历。而在中间起到重要环节的就是陈探的好友风泽。风泽知道陈探小时候的经历,当发现凶手的杀人过程和经历后,知道陈探就是凶手,一个有警察经验,但是又性无能的人(陈探周围从来没有过女人),为了让陈探侦探的性格战胜杀人的性格,于是放纵了陈探。卢警官为了警告陈探,派去一个警察去吓吓他?一个明知道门锁了还要硬撞的呆子警官?这个角色是陈探虚构出来的,因为当时陈探认为卢警官嫌疑很大,但是当陈探去找另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时候,他要找到的人,其实是犯罪的自己,风泽让陈探放弃,因为他知道陈探杀人的人格,已经指向了侦探的人格,他不想陈探失去侦探的人格,自然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风泽的安排,安排老妇人认人,安排假的家辉的资料,安排假的家辉的妈妈见陈探,这些都是为了挽留陈探侦探人格所做的努力。当虚拟出来的家辉死了后,陈探听了磁带,他为什么要听?很多人认为因为他说自己是妈妈,家辉觉得风泽是姐姐杀了他,陈探内疚所以哭,试问难道陈探自己不知道这个过程吗?之所以哭是因为陈探在听了磁带后觉醒了,知道了自己人格分裂的事实。当最后的时候,陈探感到惊讶,风泽不知道会有这个结局,所以为了保留陈探侦探的人格,安排了陈叔,但是自以为觉醒的陈探,知道父母已经死亡,感到不可思议,于是经过陈叔这么一刺激,又开始人格分裂了...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想...谢谢大家...
  3.       家辉的童年背景:家辉的外婆知道外公有外遇,就杀了外公然后跳楼自杀,家辉的妈妈变成了孤儿...后来他妈妈13岁的时候被人强暴了,生了家辉,他妈妈不想家辉知道自己的身世,就骗家辉自己其实是他的邻居姐姐,是他妈妈知道他爸爸有了外遇然后杀了他爸爸,他妈妈然后抱着他打算一起跳楼自杀,被她知道了救了家辉,但是他妈妈还是跳楼死了...之后她一个少女把家辉拉扯大...家辉长大后爱上了这位“邻居姐姐”,“邻居姐姐”觉得再这样下去会乱伦,所以告诉家辉其实她就是他妈妈...
        导致家辉人格分裂的导火线是"姐姐"告诉了他真相,和他自我幻想能保护他的"爸爸"产生了人格冲突,这才直接导致他人格分裂.
      家辉人格分裂的导火线是"姐姐"告诉了他真相,因为他苦心经营的幻想给他"姐姐"破灭了,于是他必须通过人格分裂来维护自己的幻想.
      在他的人格世界里是分为两大派的,所有犯罪都是两大派展开的死亡斗争,我们来编个号:幻想派(好色爸爸A,知道爸爸A有外遇后杀死爸爸A再去跳楼的妈妈A,自称是"邻居姐姐"的姐姐A,从小由姐姐A带大的家辉A);另一派是现实派(现实中强奸"邻居姐姐"的爸爸B,由"邻居姐姐"变成的妈妈B,知道了真相后的家辉A,还有告诉他真相的姐姐B!所以他的人格世界里有8个人,他们之间展开了殊死斗争,长大成人后的家辉一直活在"家辉A"里,这部剧的最关键的一句话是"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怎么杀的,家辉怎么证明这句话的,且听以下分析:
      家辉第一个杀死的就是好色徒,此人扮演了爸爸A,是他好色所以母亲才捅死他的,所以杀人时他的身份是妈妈A,当她知道自己丈夫有外遇,她告诉自己"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于是她杀了自己丈夫写了遗书,然后她醒过来了变成"家辉A",然后帮妈妈A处理好现场擦干净指纹后逃走,所以泽少望下去没有发现死尸,对不对?大家注意:妈妈A并没有跳楼死,这里决定了泽少后面的死,大家注意!!!
      家辉第二个杀死的就是妓女,此人扮演了妈妈B,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版的妈妈,是她害他所有的幻想破灭!他狠不得妈妈B从来没有生下他!所以他心里潜意识里想如果"那个人"强奸妈妈B时,还把妈妈B杀了那该有多好,他就不会出生了!于是此时他的身份爸爸B,他要把爸爸B犯下的罪行犯得更为彻底!再次验证了"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家辉第三个杀死的就是高利贷,此人扮演了爸爸B,上一段,他利用了现实版的爸爸B达到了"广播剧"的"幻想版"的剧情安排,当然要除之而后快了!所以杀爸爸B时是"家辉A",大家注意此时的"家辉A"和爸爸B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他们是真正的敌人!是因为爸爸B的出现才令妈妈B怀孕才有家辉B,家辉A恨死他们了,当然要恨罪魁祸首爸爸B了!当晚高利贷打完电话看到一个美女,就冲向前去非礼,此时"家辉A"以英雄身份出来搭救妈妈B,这样妈妈B就不会怀孕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家辉第四个要杀死的就是泽少,此人扮演了"假警察",是他和陈探阻挠了剧情的发展,在他的"幻想版"广播剧里他们俩是假警察哦,他命大逃了一劫!但大家请注意了,第六个杀死的泽少,扮演的是姐姐A!后面会说!
      家辉第五个杀死的就是棋棋姐,此人扮演了姐姐B,那个居然告诉他真相的姐姐B,那个居然让他梦想破灭的姐姐B,他要剪了她的舌头,因为他把姐姐B告诉他的真相宁作谎言,都是大人骗小孩的!当然不用说,大家想到了此时杀人的是"家辉A".
      第六个杀死的泽少,扮演的是姐姐A!家辉情愿活在幻想里,这就决定谁能活下来,大家想想陈探冲进家辉家里时,还有多少人没有死:妈妈A,姐姐A,家辉A,家辉B.刚好此时有四人在场,他们充当了以上四个角色.当然刚开始时家辉很混乱,他一直在问:你们是谁?为什么来到我家里?翻乱我的东西?注意他此时并知道该如何将他们两个人代入哪个角色.(镜头可以倒前点,我们可以看到家辉一时把泽少痛扁,一时又痛哭流涕,证明他时而把泽少当做妈妈A,时而又当作姐姐A.他恨姐姐A,恨她出去交男朋友忽视了他,背叛了他,他爱妈妈A,只有妈妈A才可以给他无私的爱,所以本该跳楼死的妈妈A一直“活”到现在!)但他有两个身份是很清楚的,此时拿枪的是家辉A,绑在右边的小孩是家辉B.泽少临死说救小孩,说明了泽少已经想到了办法了,此时陈探也知道办法但是很犹豫,因为他只要说出他是妈妈A,那么泽少就是姐姐A了,所以陈探一说完"我就是妈妈啊",家辉马上应道"那他就是姐姐了!"就立刻开枪杀了姐姐A(由泽少扮演).
      看到泽少中枪了,陈探决定放手一博,用妈妈A的身份来换取家辉的信任,因为只有母亲才不会开枪打自己的孩子.家辉A开枪发泄了心中的怨恨,陈探没有开枪但是博取了家辉A的原谅与信任,此时以前的一切都化作云烟散去,家辉A心里再没有怨恨,所以他不会再杀家辉B(由被绑架的小孩扮演)和妈妈A了.他要杀的是家辉A,因为在妈妈A面前,他自觉罪孽深重,是他杀死了一家人(当然是他幻想的一家人),所以他只有以死谢罪,这出广播剧只差一声枪声就可以完美落幕了,他把妈妈A和家辉B留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的生活下去.他知道自己和家辉B的角色冲突,所以以上这几个原因,他选择了不幸的家辉A死去.证明他内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网上看到的。大家都在说陈探是凶手,但是我觉得这篇分析的还挺有道理的,就转发过来了。
    原文链接:
  4. 电影本身还是不错的,全程充满紧张悬疑,甚至还有些诡异,虽然很多地方很坑爹,但一部侦探片又不是益智游戏推理难题,不需要我动什么大脑筋,看到大家很多讨论得热火朝天的阴谋论我不禁莞尔。

    这才是侦探应该做的,不断去找寻线索,不断去创造破案条件,靠近危险,接近真相,而不是i柯南金田一之流到哪哪死人(陈探一度也有这个死神潜质啊……),而凶手最终也就是身边那几个人。侦探的魅力在于,从未知中发现异样,联系已知。

    说点跟电影无关的事。

    我曾经也有过侦探梦,当有事件发生时酷酷地走进现场询问相关人等,思考,寻找线索,证据,推理,假设,最后不经意间突然灵光一现,なるほど、真実はいつもひとつ!犯人はあなたです!!华丽转身,解开迷题,众酱油恍然大悟五体投地。

    高一那年,班里一个富二代的索尼CD机不见了,在那MP3还没多少人知道的时候,这可是相当贵重的奢侈品了。全班哗然,于是我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个索尼神秘失踪事件。

    富二代是走读生,那晚晚自修回家忘了带,第二天回到学校遍寻不到,于是,开始回忆,录口供。

    富二代回忆。第一节自修的时候班里有个美女前来借CD,想听一下周杰伦新歌。于是富二代屁颠屁颠借了。之后,他就没见过CD机。

    OK,找到美女。
    美女,自认美貌,经常让男生为之差遣,女生中口碑极差。
    美女回忆,第二节课结束之前,她被老师叫去了办公室,等她回来时候已经下课了,富二代已经回家,于是她把CD机交给了富二代的同桌,大叔。

    第三个人物,大叔。富二代同桌,物理神童,眼神深邃,胡子拉碴,为人低调。
    大叔继续回忆。他拿到机子后就放进了富二代桌子内,继续埋首做题。直到教室内要熄灯。

    很明显,这个案子是内贼,不然犯人不可能这么清楚知道机子所在并且全班只有富二代
    被偷。
     
    接着就是作案时间了,大叔一直都在教室直到熄灯,又是最后一个关灯离开,所以这之前犯人没有作案时间,而富二代发现东西被偷是早自修,这之前的一段时间,最有可能的作案时间,也只有清晨来早读的人了……

    继续寻找线索。
    找到清晨来早读的几个人,一问之下,今天
    清晨最早来班里的人是公认班里最勤奋的姑娘绿子,绿子说她来的时候教室的门是开着的,询问了学校管开门的人说并不会开教室的门,于是时间再次前移(当然也不排除说谎的可能)
    也就是说,此人极有可能在门卫开门前就伺机等着,一开门就进入教室拿走机子然后回去。
    这时一个女生神秘的告诉我平常都会很早来早读乖巧女生小W今天没来早读。她的话中有话,我明白她暗指什么。

    接着我去询问了几个寝室的寝室长,早上可有人一大清早起来然后又回来的。
    这时我们寝室的寝室长拉过我到一边忽然神秘兮兮的对我说,你早上有没有发现小G起得很早然后去了很久又回来了。

    我早上都睡得跟猪一样怎么会发觉,但小G可不像是会早起的人,于是我心中不禁嘀咕。

    似乎相关人等都已经出现,接下来的环节,就有点不好做了,我总不能像审问嫌疑犯一样去审问自己的同班同学吧。

    于是我们想了一个笨办法,在出早操的时候我和一个好弟兄留下,分别检查教室和寝室相关人等课桌床铺。

    于是,
    我在小G的课桌深处发现了一张纸条:明早六点,操场,我有话对你说。
    在小w的课本夹层发现一封信,好吧,那是封情书。

    这下子明白了这两人早上做了什么了……
    做侦探爽的地方就是你总是会发掘一些奇妙的八卦。

    接着,雷人的事情出现,我惯性的开完我同桌开自己的桌子时,赫然发现一个索尼标签的东西向我招手……
    妈了个逼的,这时什么状况?

    当时我就蒙了,当然不可能是我偷的,我又不是人格分裂暗夜蝙蝠侠。莫非是那小偷出操前偷偷放在了我这个“侦探”桌子里,好一招贼喊抓贼啊,这下我有嘴说不清了。

    想了想这事情只能交给班主任处理了,于是找到班主任把事情一说明,班主任领会,接下来一切都变成一场戏。

    班主任叫去富二代说那个小偷已经把东西还给了她,那个人只是拿出来玩玩忘了还回去,希望富二代念在同班一场就不要追究了,不然以后大家相处都别扭。

    富二代见东西回来了,嘀咕了几下也就不违逆老师了。

    于是,索尼神秘失踪案件就这么鬼使神差的结案了。

    事后很多人问我是不是破了案但不说,我只是笑笑,心里在苦笑。

    从那以后,我对身边的人总充满了防范,因为一群天真烂漫的青春少年,转过身不知多少男盗女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些人事总是防不胜防。


    故事还没有结束,大学毕业后曾经的一帮高中好友聚会,酒过三巡放浪形骸,大家都开始口不择言。

    我去外面上了个厕所在阳台抽着烟,这时高中好友兼同桌过来拍着我的肩膀激动的说:“我一直很感激你啊,你知道吗?”
    “感激我什么?”
    “你还记得高一那时候XX丢了cd机那事么?”他醉眼迷蒙,看来醉的不轻。
    我猛地一激灵……“莫非……?”
    “没错,那晚美女在听周杰伦新专辑时我问她借不肯,骂了隔壁,后来下课我在厕所拉稀,回来灯全灭了,然后我想听听周杰伦新歌不是就拿出来听了,谁知脑子短路了放在自己课桌里了。第二天看你在查我整个人都慌了,幸亏你仗义什么都没说出去,不然我怎么做人。”

    听到这我不禁大火,“草,不是你把CD机放在我桌里的吗你还好意思说?”

    这时他好像也突然酒醒了,弱弱道:“不可能啊,我确定在我桌子里,出操时候我看你没来就觉得什么都完了……”

    我心中大惊。

    虽说真相只有一个,但这世界的暗流,我们实在无法看清。

    世上有太多的真相,实在是不堪直视……
    自此之后,我就跟那人失去了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