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美国犯罪故事 第二季 American Crime Story Season 2(2018)

美国犯罪故事 第二季 American Crime Story Season 2(2018)

又名: 美国犯罪故事:凡赛斯遇刺案(台) / 美国犯罪故事:范思哲 / 美国犯罪故事:刺杀范思哲 / 美国罪案故事:刺杀范思哲 / The Assassination of Gianni Versace

导演: 瑞恩·墨菲 尼尔森·克拉格 格温妮丝·霍德-佩顿 丹尼尔·米纳汉 马特·波莫

编剧: 汤姆·罗伯·史密斯 莫琳·奥思 玛吉·科恩

主演: 埃德加·拉米雷兹 达伦·克里斯 瑞奇·马丁 佩内洛普·克鲁兹 达丝莎·坡兰科 威尔·切斯 杰·R.弗格森 何塞·祖尼加 克里斯汀·霍恩 马克思·格林菲尔德 乔·阿德勒 安娜莱吉·阿什福特 乔瓦尼·索罗菲瓦 温琴佐·阿马托 凯西·莫拉蒂 芬·维特洛克

类型: 剧情 传记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8-01-17(美国)

集数: 10 单集片长: 52分钟 IMDb: tt5378852 豆瓣评分:8.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FX电视台瑞恩·墨菲打造的《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将聚焦服装设计大师詹尼·范思哲被杀案。1997年7月15日,范思哲在迈阿密海滩别墅门前遭枪击身亡,凶手为连环杀人犯安德鲁·库纳南,库纳南八日后自杀。

演员:



影评:

  1. 2016年,美国FX电视网推出了《美国犯罪故事》系列的第一季,聚焦了美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案件之一——辛普森杀妻案,获得了口碑收视双丰收。2018年,“美犯”系列的第二季开始连载,这一次聚焦的案件同样曾经震惊了整个世界——时装设计大师范思哲遇刺案。这一次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杀害范思哲的凶手——安德鲁·库南安(Andrew Cunanan),除了范思哲以外,安德鲁还谋杀了其他4个人,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连环杀人犯。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第一次代表人类踏上了月球,令全美国人感到欢欣鼓舞。不久后,安德鲁·库南安的父母也因为另一个原因而欣喜万分——他们第四个孩子诞生了。1969年8月31日,安德鲁出生在加利福尼亚的那雄耐尔城(National City),他的父亲莫德斯托·库南安(Modesto Cunanan)是菲律宾裔,在美国海军中效力,安德鲁出生时他正远在越南参加越南战争。安德鲁的母亲玛丽·安(Mary Ann)是意大利裔,侨居美国前曾在意大利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时光,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尽管那雄纳尔城是美国最欠发达的城市之一,但是库南安一家却并不会为金钱发愁。1981年,莫德斯托退伍回家,成为了一名股票经纪人,挣到了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尽管这笔财富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他以职务之便非法侵占的。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安德鲁备受家人的宠爱,所有的要求都会被满足。而安德鲁也不负家人所望,逐渐成长成为一个英俊又聪明的少年。根据测试,他的智商达到了148。还未成年时,安德鲁便拥有了自己的信用卡,考上高中时,父亲又送给了他一辆跑车。为了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库南安一家居家搬到了圣迭戈市的拉霍亚镇(La Jolla),将他送入了当地最昂贵的私立中学——主教学校。 在安德鲁成为连环杀人犯后,媒体采访了很多安德鲁当年的同学。在他们口中,安德鲁是一名充满魅力的社交红人。安德鲁喜欢以夸张的姿态和夺人眼球的行为举止来吸引他人注意。无论安德鲁在哪儿,他都绝不可能被人忽视。他喜欢以人猿泰山一般的声音哈哈大笑,并随时准备给自己的朋友一个大大的拥抱和热吻。但浮夸的性格还不仅仅是安德鲁赖以成名的唯一武器,天花乱坠的过去才是他受人瞩目最重要的原因。在学校里,安德鲁将自己的父亲描述成一个在菲律宾拥有种植园的地主,自己的母亲则是一名出版社创始人,他自己则更是周游了整个世界。久而久之,同学们发现安德鲁对自己的描述太过夸张,逐渐对他生厌。一名受到采访的老同学说道“安德鲁的话只有10%是真的,剩下90%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也正是在高中时期,安德鲁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同性恋,并向一些朋友坦白了这个事实。可他平日里的行为举止实在太过夸张,以至于他的朋友们听到这个消息时不相信这是真的,还以为这是他为了吸引目光想出的另一个点子。 高中毕业时,安德鲁被学校评论为“给他人留下最深记忆的人”。在校园年鉴上,同学们纷纷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大几百字,用以感谢母校,憧憬未来。而平日里口若悬河的安德鲁却只在自己的那一栏写上了短短四个词:Aprés moi,le deluge。这句话出自于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或他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意为“我死后,将会洪水滔天”。 高中毕业后,安德鲁进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学习历史专业。进入大学以后,安德鲁以出手大方和魅力不凡而闻名校园,在学校里的同性恋圈子里十分受欢迎。挥霍无度的他还经常出入昂贵的同性恋酒吧,同其他有钱的同性恋谈笑风生,生活过得如鱼得水。然而这般美好的日子突然崩塌了。1988年,莫德斯托的非法侵占行为被发现,受到了重罪指控。为了逃避罪责,莫德斯托来不及同家人告别,便逃到了菲律宾。库南安一家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玛丽·安恋恋不舍地搬出了自家的豪宅,搬入了一间狭窄的小公寓,安德鲁可观的生活费也一去不复返了。安德鲁曾前往菲律宾看望自己的父亲,回国以后却对母亲说道他再也不想见到父亲了,因为父亲在菲律宾住着一间肮脏破败的小屋,完全没有了过去意气风发的样子。也正是在这一年,安德鲁向自己的母亲坦白了自己是一个同性恋,玛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同安德鲁争吵起来。争执中安德鲁动手殴打了自己的母亲,将她的肩膀打脱臼。这是他第一次显露出暴力倾向。 失去了生活费,并不能阻止安德鲁继续过着他穷奢极欲的生活。不仅仅是出入夜店寻欢作乐,此时的他还染上了毒瘾,而这些都需要一大笔钱来支撑。为了维持自己的光鲜形象,安德鲁在进入大学一年后离开了大学,成为了一名舞男和交际花,游走于各个有钱的同性恋之间。对于服务的对象,安德鲁倾向于选择年老而又富有的同性恋,因为这类人往往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名望,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同性恋生活暴露在阳光底下。而安德鲁也得以对自己被包养的事实保密,在外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他对外自称安德鲁·德席尔瓦(Andrew DeSilva),是一名在好莱坞工作的设计师,为很多有名的电影设计了诸多场景(比如泰坦尼克号中的船)。然而事实上,安德鲁从没有将自己的才华运用到任何真正的工作上,他的生活就是游走于各个包养他的金主之间。此时的他想必是孤独至极的,在20岁出头的年纪里,身边没有一个人真的爱他,而他也毫无疑问不爱任何人。 在众多的金主中,有一个人十分值得一提,那便是安德鲁堕落为连环杀人犯前的最后一个金主——诺曼·布拉克弗德(Norman Blachford)。诺曼拥有一家隔音器材公司,是一名极其成功的百万富翁。包养安德鲁时,他已经58岁了,并且因为恋人新丧而陷入了极大的悲痛和孤独,安德鲁的出现毫无疑问是他生命中的一道曙光。在安德鲁成为杀人犯后,诺曼始终保持着低调,拒绝向任何媒体透露他同安德鲁生活在一起时的细节。然而安德鲁被他包养时的一些情况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的——诺曼每个月给安德鲁2500美元生活费,给他买了一辆1996英菲尼迪I30T,经常带着他飞往纽约观赏百老汇的演出,还带着他环游了法国。 尽管安德鲁从诺曼身上得到了可观的资金,但他却没有存下一分钱,而是将其挥霍一空。而让他花了最大力气去讨好的人,毫无疑问便是大卫·马德森(David Madson)了。大卫时年31岁,毕业于明尼苏达德卢斯大学,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约翰·莱恩公司担任建筑设计师,是一名英俊帅气的大男孩儿。1995年,安德鲁和大卫在旧金山一见钟情,度过了许多个甜蜜的夜晚。在那之后,安德鲁便向自己的朋友们称大卫为自己的“毕生所爱”,将会倾尽全力去追逐他。尽管二人相隔数数千公里,一个住在圣地亚哥,一个住在明尼阿波利斯,但安德鲁总是愿意抽出时间去陪大卫,并为大卫送去价格不菲的礼物以讨取他的欢心。当然了,大卫听信了安德鲁的谎言,相信了他是一个好莱坞设计师,对于诺曼的存在全然不知情。 1996年的秋天,安德鲁同诺曼的关系终结了。安德鲁对自己的朋友提到,他们关系的终结是因为诺曼的“小气”(根据洛杉矶时报报道,诺曼拒绝了安德鲁想要一辆梅赛德斯的要求),于是他主动离开了诺曼。然而根据推测,事实更有可能是诺曼在发现安德鲁对大卫的迷恋后,将其扫地出门的。无论如何,几乎毫无存款的安德鲁流落到了廉价旅馆,再度失去了优渥的生活环境。此时的他只想到了一个去处——去明尼阿波利斯投靠大卫。 1997年4月25日,安德鲁抵达了明尼阿波利斯,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爱人大卫,可大卫却并没有对他表现出应有的热情。敏感的安德鲁立即意识到大卫对自己的爱消失不见了,可此时的他并没有将这归咎于自己之前对大卫的各种扯谎,反而将责任归于一个他们二人共同的朋友——乔弗里·崔尔(Jeffrey Trail),一般被称为杰夫。 杰夫时年28岁,是一名前任美国海军中尉。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不问,不说”(Dont Ask,Dont Tell)政策,正式立法确立了美国军队对同性恋军人的歧视态度。在1994-2010年间,超过1400名军人因违反或藐视这项政策而遭到开除,杰夫正是这1400多名军人中的一员。“退役”后的杰夫来到明尼阿波利斯,成为了一名燃气销售员。 1992年底或1993年初,杰夫同安德鲁第一次相遇,二人立即成为了一对好友。虽然二人都是同性恋者,但是熟悉他们的人坚称二人从未有睡在一起过,反倒是互相之间经常帮助对方去泡其他的男孩儿。初识安德鲁时,杰夫还隐瞒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在军中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生怕有一天被人发现。可安德鲁对自己性取向大胆外向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杰夫,让杰夫鼓起勇气面对媒体,向媒体揭露了美国军队中同性恋者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 “不管人们喜不喜欢,军队中确实有同性恋者存在。他们在军中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也很清楚他们的使命是什么。如果你要把军队中的同性恋者全部开除,那将会极大地损害我国的军事力量。而且你绝对做不到100%。你们继续这样搜捕我们只会让我们陷于恐惧之中。” ——杰夫 安德鲁的出现让杰夫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做出了那个艰难的决定——离开军队。然而曾经贵为中尉的杰夫回到社会后,却发现自己再也没能重获曾经的地位和尊重。他被迫接受少得可怜的薪水,住在廉价的公寓之中。渐渐地,他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并开始相信是安德鲁的怂恿才造成了今天的这一切。于是杰夫开始冷落安德鲁,不再同他来往,离开了圣迭戈,远赴明尼阿波利斯寻找新的生活。 当安德鲁来到明尼阿波利斯时,大卫对他冷漠的态度使他立刻想到了杰夫。尽管手上没有确实的证据,但安德鲁一厢情愿地相信,是杰夫搞上了他的爱人,并将自己的底细一五一十地透露给了大卫。或许正是在此时,已经失去了一切的安德鲁第一次在心头浮起了杀意。 1997年4月26日,星期六。虽然不需要上班,但大卫仍然拒接让安德鲁来自己家做客。无处可去的安德鲁只好住进了杰夫的出租屋,并在屋子里翻箱倒柜,找到了杰夫的手枪。26日晚,安德鲁跟随大卫参加了一场同事聚会。这场聚会上二人之间的冲突已经开始在语言中表现了出来,一名大卫的同事接受采访时称大卫那晚严肃地盯着安德鲁,对他说道“伙计,你这样太婊子气了。”。聚会结束后,安德鲁跟随大卫回到了他的公寓。 1997年4月27日,安德鲁的杀戮开始了。 上午9点45分,杰夫受到安德鲁的电话邀请,来到了大卫的公寓。隔壁邻居称大卫的家中传来了“给我他妈滚出去(Get the fuxx out)!”之类争吵声,之后有人猛烈地撞上了墙,再然后就是流水的声音。此时在大卫家里发生的是一起不折不扣人间惨剧,安德鲁用一把羊角锤将杰夫击倒在地,在他的头部和上躯干部分猛烈地锤击了27下。杰夫的手表永远地停在了9点55分上。 在这之后的两天时间里,大卫的邻居并没有感觉到任何异样。有人在街上撞见安德鲁和大卫在安静地遛狗,如同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然而大卫的公司和同事却开始担心起来,因为大卫连续两天没有来公司上班,往家里打电话也没有人接听,他也没有向公司请假,这在他的职业生涯当中从来没有发生过。于是,忧心忡忡的同事来到了大卫的公寓,用力地敲击大卫的家门,房门背后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大卫的同事非常肯定自己听到了有人在小声交谈,但这阵声音却令她产生了困惑,以为大卫正在进行什么非常“私密”的事情,于是离开了大卫家。当天下午,这位同事越想越不对劲,最终决定拿起电话报警。 警察很快赶到了大卫的家,并打开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血腥的景象——飞溅的鲜血在墙壁上印成一道道猩红的痕迹,地板上的积血堆成了一摊干涸的小湖。而杰夫的尸体被警察发现时,正被一个厚厚的地毯裹着。因为这里是大卫的房子,而大卫本人却不翼而飞,因此警方当即将他列为了主要嫌疑人。可是没过多久,大卫便被警察从嫌疑人名单上撤下了。 因为他们发现了大卫的尸体。 1997年5月3日,安德鲁携大卫逃亡的第四天,警方在拉什湖的东岸发现了大卫的尸体,死因为枪击。大卫身上一共有三处枪伤,背部,手部和眼睛。我们无从得知为什么安德鲁会对自己的“毕生所爱”如此痛下杀手,只能从大卫的枪伤推断出,他在试图逃跑时被安德鲁射中背部,被追上后在脑袋上又被射了一枪毙命。 如果说杰夫和大卫还都只是两个小人物,二人的死还没有让美国警方真正地重视安德鲁的危险性,那么下一个受害者的遇难,毫无疑问直接令他被列为了全美最危险的通缉犯之一。 李·米格林(Lee Miglin),时年73岁,是一名立陶宛裔美国人。出生穷苦,以赤手空拳打拼出了雄厚的家业,成为了芝加哥本地的一名房地产巨头和商业巨子。35岁那年,米格林同小自己15岁的模特玛丽莲·科雷卡(Marilyn Klecka)结了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他的儿子杜克·米格林(Duke Miglin)是一名好莱坞的演员,曾经参演过著名电影《壮志凌云》。尽管已经是一名古稀老人,但米格林壮志不减,还在和他的合作伙伴J·保罗·贝尔提(J·Paul·Beltier)计划筹建一座名叫“天针”(SkyNeedle)的125层摩天大楼。 然而这座大楼再也不可能建起来了。 1997年5月4日,米格林的尸体在自家的车库中被发现,手脚被绑了起来,面部被胶带裹得严严实实,仅留下一个小孔以供呼吸。米格林浑身上下伤痕累累,被钝器和锐器反复折磨,胸前还压着沉重的水泥袋,死前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当凶手厌倦了折磨米格林后,便用一把园丁锯将他的喉咙划破,夺走了他的生命。然而,凶手想从米格林身上夺走的还不仅仅是生命,还有他的名声和财富。米格林的尸体穿着Calvin Kevin的女士内衣,身边还摆放着同性恋杂志,遭受了巨大的羞辱。凶手离开时,顺手带走了米格林家里的一笔现金和珍贵的金币,开走了米格林的雷克萨斯。 警方在调查时发现,米格林的家里并没有搏斗的痕迹。凶手悠闲地在浴室里刮了胡子,睡了米格林的床,还从冰箱里拿出了一大块牛肉放在米格林的书房里吃了起来。芝加哥警方一直没有把米格林的死同远在明尼苏达州的两起谋杀案联想起来,直到他们在米格林家附近发现了大卫的红色吉普车,便立即将安德鲁·库南安列为了全美十大通缉要犯之一。 直至今日,安德鲁谋杀米格林的动机仍然是个谜团。因为安德鲁曾经得到过不少老年同性恋者的包养,因此有人猜测米格林可能是同安德鲁有过前缘而受到波及。有些媒体甚至煞有其事地描述了安德鲁同米格林的家庭非常熟悉,曾多次拜访过米格林的豪宅。对于这样的传言,米格林一家矢口否认。在米格林遇害20年后,米格林的儿子杜克·米格林接受abc电视台采访时首次对自己父亲的遇害发声。他坚决否认了自己的父亲同安德鲁有任何关系。 “根本不存在任何关系。那些极端错误的流言蜚语对我造成了十分巨大的伤害,我永远不会对此释然的,永远不会。” ——杜克·米格林 万幸的是,米格林的雷克萨斯车上安装有一台电话机,一旦安德鲁使用过这台电话,警方便能追踪到他的位置。在安德鲁离开米格林家后的两天时间里,警方侦查到他在费城附近曾两次使用过雷克萨斯上的电话。然而,警方内部出现了一个秘密的内鬼,将这个消息出卖给了媒体。很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条线索。 将消息出卖给媒体的那名警察可能只是想赚一笔小小的外快让他得以周末在酒吧时能够多喝上一杯啤酒,然而有人却为此付出了性命。 1997年5月9日,新泽西芬点国家纪念园,45岁的看守人威廉·里斯(William Reese)被发现受到枪击,死于家中的地下室,而他的书桌上正摆放着圣经。他的家中没有遭到抢劫的痕迹,唯一消失的便是里斯的皮卡车。毫无疑问,在电台中听到雷克萨斯上的电话受到了追踪后,安德鲁立刻抛弃了那辆雷克萨斯,转而为搞到一辆车而夺走了里斯的性命。事到如今,安德鲁已经把他人的生命完全视如草芥了。 短短两周的时间里夺走了4条生命,使安德鲁成为了全美最危险人物之一。他的通缉令被发往了全美各地,人们纷纷感到自身难保,尤其是安德鲁的朋友们更甚。远在老家圣迭戈,安德鲁的老同学们对他成为了连环杀手的事实感到诧异不已——一个像他那样充满魅力和激情的帅小伙怎么会犯下那样的滔天罪孽呢?各地的记者纷纷赶到拉霍亚对安德鲁的老相识们围追堵截,拼命想要从他们的嘴里撬出些什么东西。

    “他可能在迈阿密,”曾经包养过安德鲁的诺曼·布拉克弗德在接受FBI调查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来自MaureenOrth所著的‘凶手的试炼’),“可以说这只是一种直觉,我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我们无从得知诺曼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但他的“直觉”可谓十分正确。自从杀死了威廉·里斯后,安德鲁便一路驾车南下来到了海滨城市迈阿密。

    1997年5月12日,在谋杀了威廉·里斯的3天后,安德鲁住进了迈阿密的一家名叫“诺曼底广场”的廉价旅社。这间被油漆涂抹得粉红剔透的旅店离时尚大师范思哲的住所只有4英里远,距离迈阿密最著名的同性恋酒吧,诸如“扭曲”、“上台”等也非常的近。旅馆的夜间经理拉蒙·戈麦斯称,安德鲁经常会改变自己的形象,但并非是为了躲避他人的目光。正好相反,他经常更换颜色亮丽的假发,有时乌黑、有时全白、有时是卷发、有时又是直发——他希望自己受到关注。

    为什么安德鲁毫不担心自己会被他人注意到是个连环杀手呢?是迈阿密距离明尼阿波利斯和芝加哥太远,这里的警方还没有收到安德里的通缉令吗?事实上,贴着安德鲁正面照的通缉令早在几天前便被送到了迈阿密,由于当地警方的疏忽,这些通缉令没有被张贴出去,整个迈阿密知道安德鲁是何许人也的人屈指可数。凭借着警方的玩忽职守,安德鲁在迈阿密度过了逍遥自在的两个月,他根本没有试图躲藏。

    迈阿密对于安德鲁来说并不是一座陌生的城市。1992年,安德鲁作为一名应招先生来到过迈阿密,当时他在加利福尼亚和迈阿密之间两头跑,给他的经理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次回到迈阿密,安德鲁立即一头扎进了这里五光十色的同性恋社区。无形中,这实际上给他形成了掩护,因为迈阿密的警方对他的过去毫无头绪,并没有将精力集中到同性恋者经常出入的场所。在实际的执法实践中,警方对于同性恋社区嗤之以鼻,总是尽可能地不去插手同性恋者们的事务。

    在谋杀范思哲之前,安德鲁在迈阿密的日子在逐渐变得拮据起来。他身上的现金是在谋杀李·米格林时从米格林的家里偷走的,那点钱并不够他夜晚在酒吧中逍遥自在的同时还能在白天大吃大喝。他通常在柯林斯大道和71街中间的“克罗兹披萨”店解决每日的饮食,有时一日来两次,成为了常客的他受到了店老板的注意。店长罗纳多·印凡特(RolandoInfante)称,安德鲁虽然经常来他的店里,却从来不加入任何谈话,他每次都只点两块披萨和一杯可乐。在范思哲遇害之后,一名店员认出了安德鲁,向警方打去了报警电话,可警觉的安德鲁在警方到达之前就离开了。

    薇薇安·奥利弗(VivianOliva),迈阿密一家典当铺的经理,在7月7日下午4点40分接待了安德鲁。当时安德鲁典当了一枚金币,并向薇薇安出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证件,留下了指纹和自己的在诺曼底广场酒店的205房间号,而这间酒店距离典当铺不过一街区之隔。安德鲁如此不设防备的行为本应令他在谋杀范思哲之前便被警方逮捕。迈阿密最古老的典当行的所有者安琪儿·佩乐兹(AngelParets)称,迈阿密一共有8家典当铺,平均每天会接收6件典当品,而这些典当品的收据和典当者的信息全都会在48小时之内送往警察局。如果迈阿密警方给予典当铺足够的重视的话,他们本可以避免范思哲的遇害。

    1997年7月15日,星期六,安德鲁一大早付清了他在诺曼底广场酒店的租金,带着自己的行李离开了酒店。而当日的上午6点,范思哲起床给米兰方面打了个电话,处理了一些公司事务,便离开了自己的豪宅,动身前往了三个街区外的咖啡馆。范思哲如同往常那样,端着一杯咖啡,手里卷着几本《Vogue》和《纽约客》杂志,同路人互相打招呼。当他回到自己的豪宅门口时,在此等候多时的安德鲁拿着一把手枪径直走向范思哲,并扣下了扳机。

    从摄像头记录来看,安德鲁没有同范思哲有过一句交谈,也没有给时间让范思哲认出自己是谁,他的目的非常地简单明了——就是要带走范思哲的生命。范思哲先在背部被射中一枪,他转过头去,想要看看凶手是谁,于是头部又中了第二枪,倒在了血泊之中。范思哲的长期伴侣安东尼·达米科(AntonioD’amico)听到枪声,从房子里冲了出来,同几个路人一起追赶安德鲁,但被安德鲁手中的手枪吓退。

    范思哲的死立即震惊了整个世界——他不仅仅是一名时尚设计师,还同时是一位社交名流和迈阿密的重铸者。在他斥资1000万美元购买下那栋迈阿密的豪宅,将众多名流和意大利富裕移民引入迈阿密前,这座城市在80年代曾深受毒品贸易和非法移民的荼害,被认为是全美国最危险的城市。范思哲的到来改变了这座城市的面貌,将这里变成了一座不夜城,时尚圈的弄潮儿们无不对这座城市趋之若鹜。然而随着安德鲁的枪声响起,这位50岁的时尚大师倒下了,随着他一起倒下的,还有整个迈阿密的人心。

    迈阿密人对于安德鲁的愤怒和畏惧达到了最顶峰,张贴着他照片的通缉令布满了大街小巷,为防万一,当局甚至做出了安德鲁化妆成女性的假想图。然而接下来的日子里,安德鲁却成功地躲开了警方的追查,甚至动摇了警方的追查方向。每天有上千个电话打到迈阿密警局,其中大部分都声称安德鲁在迈阿密以外的地方出现了;范思哲尸体旁出现的一只死鸟也令警方浮想联翩,怀疑这是意大利黑手党留下的标志。迈阿密警方再次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无能,他们又失去了寻找安德鲁的头绪。

    为了劝说安德鲁自首,警方动员了安德鲁曾经的好友和亲属,公开地向他发布信息。安德鲁的高中好友伊丽莎白·寇特(ElizabethCote)的录音在电视里不断地循环播放:

    “我认识的安德鲁·库南安并不是一个暴力的人。安德鲁,你究竟在那儿?请悬崖勒马吧……你仍然有机会向整个世界展示,你能像对待我和你的教子时那样善良。现在是时候让这一切平息了……格蕾米说她想她的猴子叔叔了,我希望你能永远记住这一点。再过一阵就是你的生日了,而一个很爱的你小家伙也马上要满5岁了,请让我们能够安然地度过那几天吧。”

    ——伊丽莎白·寇特

    1997年7月23日,范思哲遇害的第八天。看守人费尔南多·卡雷拉(FernandoCarreira)于下午4点左右,和自己的老婆一起开始了他们的定期巡视。费尔南多的职责是巡视第52街区和柯林斯大道上的一列房船,这些房船的主人大多长期不在船里居住,便雇佣了费尔南多来定期地做检查和修补工作。当他试图用钥匙打开一扇房船的门时,他发现门锁被撬了下来,于是便用胳膊撞开了房门。

    费尔南多同自己的妻子走入房船,发现里面开着灯,地上还有一双凉鞋。“这里面有人。”费尔南多对自己的妻子说道,将身上的手枪掏了出来,随后便听到了一声枪响。他立即带着自己的妻子逃离了这艘房船,给自己的儿子打了个电话,让他报了警。几分钟后,全副武装的警察们便赶到了这艘房船周围,将其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相信,安德鲁·库南安就在里面。

    4个小时的对峙里,警方将房船断电,并不断向里面喊话。但安德鲁并没有露面,也没有选择投降。最终,警方决定强行冲进房船。

    随着一声枪响,警方在房船的第二层发现了安德鲁的尸体。他剃掉了自己的头发,浑身上下只穿着一件运动短裤,手边是那把杀害了5个人——包括他自己的手枪。经过尸检,警方确定了这局尸体便是安德鲁,宣告案件侦破。在安德鲁的胃里几乎没有任何食物,显示他在死前的40小时里都几乎没有进食,处于极端的饥饿状态。随着他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的,还有他身上无数的谜团——他为什么要杀害那些人?为什么要杀死范思哲?他的动机究竟是什么?这一切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了。

    范思哲家族对外宣称家族成员中没有任何人同安德鲁有过任何关系,然而深度研究了安德鲁经历的作者马琳·奥斯(MaureenOrth)称,实际上,安德鲁同范思哲在过去曾有过一面之缘。1990年,在旧金山的一个叫做“巨人”的夜店里,范思哲曾将安德鲁误认为是一个老相识。“‘我认识你,你是LagodiComo,对不对?’范思哲说道,‘感谢您还记得我,范思哲阁下。’安德鲁回答道。”当晚陪同着范思哲的律师艾瑞克·格鲁沃德(EricGruenwald)在日后回忆道。没人能够说清楚这段对话究竟是二人关系的开始还是结束。

    安德鲁死后,他的遗体葬在何处令他的父母为止争吵不已。最终,他被葬入了圣迭戈的圣十字公墓。同样在这里被安葬的,还有诸如安妮塔·佩吉、夏洛特·亨利这样的著名演员和社会名流。

    安德鲁死后,他的父亲莫德斯托开始筹划拍摄关于安德鲁的纪录片。莫德斯托始终坚持自己的儿子是无辜的,并声称要重新审视当局在调查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同时,他还宣称自己要返回美国继承儿子的遗产。“这笔钱将会捐给教会,以此纪念我的儿子。”然而由于他身上背负的指控,他从未让这些话变成事实。

    1998年,安德鲁的哥哥克里斯托弗·库南安和姐姐爱莲娜·库南安出版了一本名叫《安德鲁·库南安:美国悲剧》的书,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安德鲁,这本书现已绝版。安德鲁的母亲玛丽·安于2012年去世,身后同安德鲁葬于一处,享年74岁。

    安德鲁同他母亲的坟墓

  2. 1997年7月23日,同性恋者安德鲁·库南安饮弹自尽。

    此前,他已经因连续杀害五人而被警方通缉。躲在一个船屋,食物短缺,以至于开始吃狗粮,还被船屋主人发现了……一切都显示了他的穷途末路。

    死,成了他唯一的选择。是被别人杀死?还是自杀?

    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历史上的安德鲁·库南安

    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就讲述了安德鲁·库南安的犯罪故事。

    在安德鲁自杀前,警方找到了他在迈阿密海滩结识的gay友罗尼。

    两人不过短暂交往,然而罗尼在警局的那番话却叫人深思——

    知道事实是什么吗?就是他变成了个恶心的人之前,你就已经觉得他恶心了。你太习惯我们隐藏在阴影里,我们大部分人也甘愿如此,我这样的人只会渐渐消失,我们病了也没人在乎。但安德鲁很虚荣,他想要你们了解他的痛苦,他想要你们听到,他想要你们了解生来就是个谎言是什么感觉?安德鲁才没有躲起来,他想被人看到。

    安德鲁之前杀人全然没有被警方重视。哪怕犯罪现场并没有被刻意掩盖,他也都成功逃之夭夭。“因为他杀了几个默默无闻的同性恋”。

    同志之死,无人在乎。

    有好几次,安德鲁差点就被警方抓住了。比如有次他以约炮之名虐待并敲诈一个宾馆的客人。客人想打电话报警,然而电话通了,客人又挂掉了,他看到了自己手上的婚戒。

    他们都有一个不能被见光的身份。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中的安德鲁

    直到安德鲁枪杀了名人范思哲,警方才布置了天罗地网追捕他。

    范思哲曾是安德鲁总和别人谈及的一个人,是他心中的一道光,是很多同志心中的一道光,“我们都想象,那么有权,有钱是什么感觉?哪怕你是同性恋也没有关系。”

    当然不会完全没有关系。范思哲当年决定要接受采访,公开自己的同志身份,也曾被他最爱的妹妹力阻,要他为公司的利益着想。

    你奋斗,你努力,你得到,然后所有的得到却成为你的顾虑和阻碍。你努力,你奋斗,你去爱,结果你爱的人可能却是最先伤害你的人。

    在范思哲去世后,他的妹妹多娜泰拉全盘接手了他的时尚帝国。范思哲家族一直否认范思哲与安德鲁相识,而那次谋杀,就是一次谋杀。

    詹尼·范思哲,《时代周刊》封面

    直到今年《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播出,范思哲家族还发表声明称:“对于这部与詹尼·范思哲先生死亡相关的电视剧,范思哲家族与之没有任何联系,更没有授权拍摄。由于范思哲家族并没有授权出版原作书籍,所以这部剧本根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应当被视作为虚构作品。”

    不过剧集制作方立刻回应:“原创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一季‘公众与O.J.辛普森的对决’就改编自杰弗里·图宾创作的非虚构类畅销书《逃离人生》(The Run of His Life)。第二季‘刺杀范思哲’是根据莫琳·奥尔特经过深入研究和考证而撰写的非虚构类畅销书《粗俗的恩惠》(1999年)改编。这本作品里推究了安德鲁·库南安的日常生活和连续犯罪的事实。我们支持奥尔特女士的细致报道。

    这才是回应,理直气壮,毫不回避,没有矫饰,你说“虚构”,我就说“非虚构”。本来嘛,他们那么害怕,这也害怕,那也害怕,我们为什么还要害怕他们?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中的杰夫在军队里曾试图自杀

    安德鲁杀害的第一个同志杰夫曾是一名海军军官。

    1993年,在总统克林顿任期内,美国国会通过了对美国军队同性恋军人的“不问,不说”(Dont Ask,Dont Tell)政策。即允许同性恋者在军中服役,但禁止询问和公开同性恋取向。也就是他们要用你,但并不承认你。于是自1994年至2010年,有1.3万名军人因公开同性恋身份被开除。这项政策直到奥巴马上任后才被废除。

    杰夫就是这1.3万名军人之一。

    他勇敢救了一名被战友虐待的同性恋军人,勇敢接受了记者关于军中同性恋生存状态的采访,在安德鲁的支持下勇敢出柜……

    然而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下的勇敢,注定是螳臂当车,注定是自我牺牲。

    勇敢做自己后的杰夫仿佛拥有了多彩的人生。然而另一方面,他被军中开除,一辈子穿军装的梦想就此破灭。而且就算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身份,但他依旧不敢让家人知道。你注定有两个平行的世界不能共存,你必须分裂,虚假,痛苦。杰夫不知道这样支离破碎的人生到底是为什么?到底该走向何方?于是他后来甚至移恨让他勇敢做自己的安德鲁。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中安德鲁枪杀大卫之后

    第二个被安德鲁杀害的同志大卫是他的爱人。

    大卫倒是在认识安德鲁之前就向家人出柜,但也是一直等到大学,等到自己被学校授予“总统奖”的时候,他终于鼓足勇气向父亲出柜,“Good news,bad news.”总要有个好消息,才敢说出坏消息。虽然他可能也并不知道为什么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就是一个坏消息呢?

    大卫父亲说:“我不会骗你说,这没有影响,你知道我的信仰。或许这不是你想听到的,或许你想听我说我不介意,但我说不出口。我能说的是,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的生命。”杰夫潸然泪下。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中的安东尼奥和范思哲

    范思哲去世后,妹妹多娜泰拉开始疏远陪伴范思哲多年的同性恋人安东尼奥·达米科,甚至连范思哲生前给他安排的房产也要收回。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最后安东尼奥曾试图自杀——谁能料到呢?杀害范思哲,和陪伴范思哲的人最后都想要自杀了此残生——但险险获救了。

    他幸运地一直活到了今天。剧中扮演他的瑞奇·马丁在出演前还曾电话他,并得到了安东尼奥的帮助和肯定。

    当然,如今的安东尼奥早已经被范思哲家族忘却了。不过我倒宁愿他被更多的人忘却,不要被传奇绑架。就像唐鹤德一样。

    斯人已逝,活着的人不应该再受凌迟。曾经深爱过,然而也要开始属于自己的新的爱情,新的生活。

    瑞奇·马丁和男友已经订婚

    扮演安东尼奥的瑞奇·马丁本人也是一名同志。

    2010年3月,瑞奇·马丁通过官方网站公布了自己是同性恋的消息。随后,无数人涌入网站给他留言打气,时代终于不同了,人们纷纷支持他。瑞奇感动回应:“我很好!我比过去更坚强!我感受到你们的爱了。”

    这次出演《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他说:“当然,我之前可能没办法接演。因为没有准备好演出这样的角色。我的成就、生活遭遇、喜忧、挫折与不确定感、害怕失去事业等感受,因为我是同性恋是不争的事实,并且世界上许多男男女女也有同样的挣扎,并且目前还在经历。这让我很有挫折感,这也是为什么当瑞恩(《美国犯罪故事》导演瑞恩·墨菲)告诉我这部剧、以及这对爱侣所经历的所有不公平的事情后,我对瑞恩说我必须参与。

    瑞奇·马丁说:“个人原因让我必须加入进来,我必须替世上诸多无法感受我现在的满足感的人发声。

    第一季时的《威尔和格蕾丝》

    1998年9月21日,就在范思哲被刺杀,安德鲁饮弹自尽的第二年,美国NBC推出了同志题材情景喜剧——《威尔和格蕾丝》。

    虽然这部剧重点是讲述同志和女闺密的友情,但在一开始也遭到了很多保守人士的抵制。

    从1998年到2006年,《威尔和格蕾丝》一共播出八季,获得了16次艾美奖。然而它更大的意义在于,是“美国首部由有线电视播出的引入同志题材的情景喜剧”。

    1999年2月,当英国版的《同志亦凡人》播出并大受欢迎后,美国收费电视台showtime决定改编翻拍。美剧《同志亦凡人》2000年推出。之后又有了《摩登家庭》《新常态》《寻》《出柜家族》《当我们崛起时》《拉字至上》《狩猎季节》《分手后》……更可贵的是,这些剧涉及到同志生存的方方面面,人权的斗争,同志家庭,同志子女,同志养老,甚至同妻、毒品、性、艾滋病……

    只有全然不避讳,不否认,不丑化,且也不美化,才能让大家知道,同性恋者也只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是我们身边每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普通人。

    2012年,在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表示支持同性婚姻前,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拜登曾在接受采访时大赞《威尔和格蕾丝》,“对于美国人民的同性教育方面,《威尔和格蕾丝》的功劳无人能及。

    《威尔和格蕾丝》第九季回归

    2017年,就在《威尔和格蕾丝》终结十一年后,NBC宣布重启。《威尔和格蕾丝》第九季播出,演员悉数回归,并且第十季也已被续订。

    在重启的第一集,就是针对新总统特朗普的各种讽刺和搞笑,因为特朗普曾准备下令签署削弱对同性恋及跨性别保护的命令。从而推翻前任总统奥巴马所承认的保护LGBTQIA+族群的行政命令。好在最后被特朗普女儿、女婿给拦下来了,才没有开倒车。

    《威尔和格蕾丝》第九季第一集剧照

    多年后再看重启的《威尔和格蕾丝》,演员们的老去是自然不可逆的,然而可贵的是四位主角:两个gay,两个直女,依旧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并且哪怕很多的笑点都是关于他们变老,头发变少,身材变糟,但两个gay依旧没有失去对美好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有个情节是威尔和某一前任在多年之后又重新联系上,仿佛旧情复燃。威尔很开心,然而下一秒,事实就证明那个前任只是来威尔这里谋取钱财。

    张爱玲的《金锁记》中,曹七巧后来再见姜季泽。那时她痨病老公终于死了,她离开婆家居住,以为小叔姜季泽是来续未了缘,结果却是来谋划她的钱财。她突然之间就心死如灰:“七巧虽是笑吟吟的,嘴里发干,上嘴唇黏在牙仁上,放不下来。”这是她被困黄金枷锁的重要一步。

    好在威尔没有变成曹七巧,因为下一幕,他的好基友杰克就出来了,威尔靠在了他的肩上。好在威尔还有他,威尔还有格蕾丝。

    好在这部剧集中,终于没有同志死去。

    2018年,就在这两天,就在我正看《威尔和格蕾丝》第九季第十三集时,突然就看不了了。

    显示剧集不见了。

    然后有朋友给我发来了“微博社区公告”,公告中称,微博根据《网络安全法》要对一批内容进行集中清理。

    “本次行动主要的清查对象包括:1、涉黄的、宣扬血腥暴力、同性恋题材的漫画及图文短视频内容……”

    当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针对同性恋的“净网”行动了。

    因为这个国家没有同性恋啊。

    就在今天,就在这里,同志集体死亡。

  3. 同性恋杀人案的背后

    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以一个同性恋杀人犯犯罪历程的心路倒溯作为叙事主线,完整串联起多个被害男同志的命运线,并经由每个被害者的社会家庭脉络深入到罪案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该剧的主旨不是单纯指向罪犯作案心理的个体层面,而是借此警示及追询罪犯所在的家庭社会及其应承担的责任:被罪犯杀害的男同志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男孩/男人?他们的被害为何遭受新闻舆论界的冷遇?警局又为何迟迟不能立案?作为名人的范思哲与其他作为普通人的同性恋之间有何区别,社会对名人及一般普通人的生命是否予以了同等的尊重与关注?等等。对于同志观众而言,更有其深层的心灵叩问及自我反省层面的意义:被害者与凶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被害者因何被害,他们与我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凶手行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机及目的,他为何会把屠刀挥向同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同类?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很幸运地经由努力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你是否可以就此摆脱同性恋这一标签加上你头上的阴影?作为同志观众,你是否可以袖手旁观凶手对同类的犯罪,等等。

    从《美国恐怖故事》系列到《美国罪案故事》系列,瑞恩·墨菲的作品已超乎犯罪刑侦类故事娱乐大众的目的,体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比较有趣的是,同样由其导演的《美国恐怖故事》系列拍得最精彩的也是第二季。瑞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绝不啰嗦冗长,他的每一季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独立的故事也就意味着同样独立的人际网络结构。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任意从罪案系列或者美恐系列的某一季看起而不致担心漏掉了什么。对于没有时间追剧的观众来讲,墨菲的作品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之一。

    张爱玲曾说她爱好真实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并强调说任何人真实的体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新鲜的并且不会成为滥调。瑞恩在第二季的罪案故事里描绘了诸多形象气质个性迥异的活生生真实存在的同志男性。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年龄及职业阶层,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及人生历程。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携带着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也因之,每一个人的逝去都是永久无法弥补的创伤。而他们被害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是同性恋,他们遇到了凶手。

    多年前,我在飞赞做了一个关于同志权益/同志问题认知的投票,其中一个提问是“你认为中国同志权益工作当前可能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从投票反馈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对同志身份存在的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婚姻或者传宗接代的压力”、“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同志交友环境”、“ 同志个体之间素质及价值观世界观等差异太大,无法统一”、“ 缺少成熟的同志理论或者同志团体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南”。其中,“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拿到62票,排在同志遭遇问题的首位。 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同志曾经遭受过各种来自于内部群体的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歧视和伤害。套用马丁路德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忘记来自外界的大放厥词,却不能忘记来自自己人的沉默不语。 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个体的人是永远无法逃脱宏大叙事背景的。曾经我很固执的以为,人不应该被分类,譬如性取向如何定义,譬如同性恋的天生论,再譬如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分野等等。我天真地以为,没有了被作为客体的被动分类,或是作为主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比如古希腊罗马或者古代中国,人们并没有建立起性取向的概念,但同性恋和异性恋群体之间却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有儒家的纲常伦理,但同性恋者只要可以承担并完成传宗接代的家族任务,便能达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温和文化。

    罪案故事中被害的同志青年军官杰夫大概也是这么想的。他怀着一名海军军官的梦想来到军营并善待军营内的兄弟,他也认同男性气质的表达并注重兄弟情谊,但身在张扬异性恋传统性别观念的军营,杰夫对同性的爱恋心理只能深藏在心,如每一个gay所经历的那样,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之海军杰夫(Finn Wittrock)

    对于秉性正直忠厚的人而言,谎言是压在心底沉重的包袱。在面对另一名被战友虐待的同性恋军人之际,杰夫终于按捺不住内心涌动的热血,他出手相助了。这一举动所导致的代价及需要付出的勇气大概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杰夫出柜并因之被军队除名,一腔热血却遭遇了不公的对待,一辈子穿军装的梦想也就此破灭。无知导致的愚昧与偏见蒙蔽了军营领导层的眼眸,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们对这个热血青年的一生将带来怎样的阴影。

    有些朋友在说,男同志也是认同男性气质的男人,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我们这个群体的出现,没有影响他人,这样想固然没错,但在固守伦理体制的人看来,作为个体的我们似乎携带了与生俱来的原罪。比如众多以“同妻”之名讨伐同志人群的所谓女权主义者,她们的言论是真的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吗。他/她们究竟是想减少同妻现象还是期图借此煽动普通人群针对“异类”的憎恨。如果你仔细看过想过这些人发出的声音,其实真相不难揭晓。不错,我们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异类”的存在。异类的概念来自于我们所在的文化。这是统治阶级的武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它包括道德、规范、价值观等等,直接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里,成为社会家庭得以巩固的意识形态。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同志这一身份维系之艰难:人恐惧的根源在于不被接纳,只有作为被社会家庭认可的某一个身份(丈夫/父亲)才能找到存在的安全感。害怕被孤立可谓人类最原始的恐惧在我们所身处的文化背景之下,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概念,如果我们没有自身需要遵守的价值观或者规范,如果我们不能争取到社会对于同性取向或者同志家庭的基本认可,就会有愈来愈多的同志不得不步入异性婚姻,所有关于同志权益或者同志文化的工作将变得寸步难行。

    豆瓣相对于其它论坛大概聚集了更多热爱文艺的青年。文艺青年相对于一般人群的独特性在于更加自我。我常想“自我”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也正是“自我”保存了身为异类的我们(文艺青年在一般人看来也是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般存在)人格上的尊严。虽说人文的精神应该是关怀而不是霸道。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个世界是一个谁掌握霸道、霸权,谁就可以拥有话语权的世界。很多时候,人们宁愿接受婚姻的不忠乃至伤害,也不愿意接受忠诚的同性爱情。尤其是家长,想都不想就认定同性恋是道德败坏、心理变态。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已然被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并被压在体制砖石所建构的社会巨塔之下。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无法脱离群体的个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固守与文化不相容的自我呢。换句话来说,人对世界的感受也许是具体时代地域之下观念的产物,但人依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其所在的文化囚笼,并以此超越异性恋体制所规定的具体的情景和标准。

    在这样的一种向着“脱离”方向的努力中,我们或许会发现,“自我”固然重要,但“自我”之上应该还有一个突破自我局限性的“超我”概念的存在。《罪案故事》之主人公安德鲁大概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相对于那些被他杀害的男人,凶手安德鲁反而是其中最能表现“自我”的一个人。这也和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有重要的关联。安德鲁的父亲相信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在这样一种言传身教的耳濡目染之下,安德鲁变得非常自我且自负。为了过上理想的上流社会生活,他不惜撒下弥天大谎;为了得到理想男孩大卫的注意,他更是用尽心机。一旦大卫与海军杰夫之间出现暧昧的化学反应,安德鲁便怒不可遏。换言之,安德鲁对于大卫没有一丁点的人格尊重,只有动物性占有欲的追求及满足。这样的一种欲望不仅与爱情无关,更是对爱情的一种亵渎。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主人公安德鲁(达伦·克里斯饰)

    安德鲁不是个案。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当下国内环境,“精致利己主义”早已成为一种默而不宣的价值观。在推崇“自我”的豆瓣小社会,利己主义也经常改头换面,在其它种种漂亮概念的包装下粉墨登场。主流社会最惯常的虚伪,在文艺青年的大本营也并不罕见。如果我们不能突破狭隘自我的局限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走向极端自我的安德鲁,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杀害同类的凶手。

    社会的强大,在于它拥有大多数人的标准。卢梭因之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一个同性恋者,或者说,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戴枷者的舞蹈。人无时无刻不在困境之中,人永远是被限定的。惶惶度日的人们,时常在一个瞬间,停下来追问,这究竟是梦还是当下?仿佛一切都隔着梦的薄纱,无法确认存在的本身。确认自己的存在,通常就需要外界的目光。当我们感知到这一事实之后,便会生出更深的无奈或者虚脱。人原来是如此之卑弱。我们自己能给自己的,竟然是那么少。所以, 同志人群追求的所谓社会认同,便是渴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之相对的矛盾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同志,应如何走自己的道路,怎样的道路才是符合内心的渴求。

    之所以说其中存在着矛盾,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动物的存在,作为社会化的个体,标准一直被外界左右,在此层面上,作为个体的我们难以出世。 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哲人之所以一再追问我是谁是出于这样一个过程。在那里,你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如此追问下去,而并非要得出什么结果。但即便如此,在这样一个追问的过程中,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不管人对他人所处环境有多少不同的理解,有多少文化体制的话语霸权充斥其间,每个人还是可能有所选择,只要我们能坚持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我们就可以回到我们的心灵层面。故每一个卑微的个体,亦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同性恋的个体出路在哪里——如果给它一个讨论的最终主题和目的的话,那将是一个个的人,一个个的同性恋者,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自我与群体或者更大的社会环境。一切的前提必然是如何认识自己或者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群体内部的情感。中国的同性恋有没有未来,会有怎样的未来,只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场暗中涌动的需要反复被时间证明的漫长对抗。

    我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某些内在的问题,无法解决的话,人会寸步难行。尽管,解决了内部问题后,还有很多外部的问题需要解决。更远的路需要行走。 这里我说的不仅仅只是个体的同性恋者,通过努力,获得真正的爱情,和亲人、朋友、社会的认同。当然能做到这样,也已经很好了,很不容易了。甚至这也是很多同性恋者梦寐以求的,但是这样也还是不够的。 假如扯开一下,我想世界上只要有一个国家还在饥饿、战争,世界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和平。对于那些已经摆脱了贫困的国家来说,也不可避免的会以某种方式受到遥远的另一个国度中的战争影响。世界,看似在自身生活之外,但又无时不在自身生活之内。 对于同性恋者,一样的道理。如果这个世界上众多的同性恋者,仍然生活在阴影之下,即使我已经获得了个人的爱情和家人、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意味着我获得了生活的胜利。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阴影生活,肯定有着其中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在某些时候,必然会影响着我,甚至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摧毁我的生活(《美国犯罪故事》中被凶手杀害的范思哲便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沃特斯说,我们在最动荡荒唐的年代相遇,除了爱情一无所有。我们是否能认识到爱情对于我们的价值所在,是否能认识到情感关系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终生必修课?为什么很多人已不再相信爱情?圈内的0多1少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情势?不可否认,对于很多同志来说,即使是个体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爱情相守,仍然是遥遥无期的。是什么导致了这些?这些辛苦,这些伤痛?这些阴影下的呼吸?

    在西方文化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用语叫做卡夫卡式的困境(Kafkaesque predicament),所谓卡夫卡困境,具体而言,描述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态: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分层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深化,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松动,颓废和感伤的情绪开始蔓延,个人主义思潮开始慢慢走到瓶颈,精神支柱崩塌的人们将信仰的支点建立在追求物质繁荣而带来的一种类似回光返照般的浮华气息之中,这种过分喧闹的浮华也必将带来精神的撕裂及心灵层面的恐惧,传统的父权性别价值观对于男性的情感表达又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男人被要求的阳刚气概拒绝了男性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可能有的脆弱的一面。不能诉诸于泪水或者情感表达的男性,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那就是难以找到精神的归属感。卡夫卡在他的诸多作品如《审判》及《变形记》等里面写到这种心灵在混乱无序扭曲状态之下巨大的煎熬和焦虑。对于被主流排斥的偏隅一方的同性恋群体而言,自始至终他们都在承受剧烈的心灵上的扭曲和撕裂,所有的痛苦还必须掩盖在看似坚硬的面具之下。

    这样的一种困境,也必将使得很多同志失去对自我情感表达的能力,在理性上他可能知道自己的感觉,他知道他的痛苦,可是在感性思维上这一切跟不上去了,他不知道如何去修补这样的一种情感无能。情感无能所带来的结果是一部分找不到爱情归属的同志,在爱情信仰倒塌之后,只能在一种纯粹的生理本能驱动下追求欲望的快感,但是这种对于感性失能的弥补却是转瞬即逝的,很快,他的心灵又将陷身一片空虚和荒芜。

    马斯洛需求理论经常被应用在商业营销中,因为它针对人性本身的需求,其中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层次是连续的,相互关联,不可割裂单独递进。我们这个群体现在处于哪个层次?大家对照即可。 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来说,同样是一种连续且互相依存的关系,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的力量由个人力量累积,又反过来维护个体的利益。大家都需要群体的庇护,但前提在于群体也必须是成立的,群体有可供支配的权益。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LGBT群体”存在吗?他们能够起到维护个体利益的作用吗? 答案不言自明。我们尚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间徘徊,远远没有达到和实现所谓“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阶段,而群体仍然如同散落的“七龙珠”,遍布在各个终端背后。 因此,我以为,行动和思维的第一步,首先要理清一些问题,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具体问题如下: 1、LGBT群体有没有共同的需求,如果有,这个共同需求是什么? 2、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情形下如何建立情感关系,是否可以绕开异性恋的规范去创造一种建立在更科学的性观念之下的生活方式?

    3、个体能通过什么方式,改善自己的处境?个体又能通过什么方式对其他的同性恋者有所帮助,甚至对群体处境的改善都有帮助?

    4、如何对群体内的个人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及性安全教育,安全套的使用与普及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6、LGBT群体内部该如何理性看待彼此存在的天然差异?当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持有什么样的处理原则?需不需要这样的原则?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我看来,寻求认同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呢?于是人就会探索和思考。哲学、伦理学、艺术学、文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等。我们能否从不同学说的角度开掘或者创造出一个属于同性恋者自身的文化?是否应该展开关于我们自身探讨的各类学习培训或者心理疗伤?诚然,这些探索,这些思考,不能直接的让人获得幸福。但是,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内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对自己,甚至对他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外部社会的问题,思考清楚了,也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 至于从哪个角度入手,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天分、教育、和投入的精力不同,当然也会有所不同。或者说,每一个人面对的问题不同,解决方式也会不同。

    蔡康永说,凡有边界的,即是监狱,人生是监狱。曼德利施塔姆写道:我被赋予了躯体,我有何作为,面对这唯一的属于我的躯体?……我既是花匠,我也是一朵花,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即使暂时找不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是启迪总会有的。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在遥远的彼处,有一个人,在那样生活,那样呼吸。这就是一种安慰。

    就现实的人生来讲,我们存在的地方,无非世俗烟火之处,与内心的孤独岛屿。两者究竟是被隔绝还是可以彼此互通?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执着于肌肉健身或者仪表修饰等外在的表象,如果我们肯多用一点时间去关照自己的内在,也许就会发现更多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青春终有一天不再,爱人也许会在某个时间离去,陪伴人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心。

    2019年8月1日修改稿完成于乌兰巴托

  4. 不是影评,短评写不下。

    很多人说时间段乱。但其实到第八集就是完全倒叙,层层铺开,一步一步从根源探讨杀人犯Andrew到底怎么一步一步变成杀人犯最后杀死了Versace。

    说和剧名对不上的。剧名是范思哲谋杀案,讲谋杀案的杀手,侧重杀手这一面也没什么不对,第一集范思哲已经被杀了,总不能一直描写范思哲成长历史和他的家庭,这样的话放在宿敌剧集里还差不多。

    而且把范思哲的母亲和Andrew的父亲教育方式作对比,又拿范思哲和海军出柜来对比真的是点睛之笔。从出柜来看,作为时尚大师的范思哲和一个普通的海军相比,能看出来普通人和大人物相比出柜真的是更艰辛。从成长家庭来说,孩子人格最终的形成和家长真的有分不开的关系。

    剧情流畅,服装华丽,整个剧的颜色都让人感受到了燥热。

    真的是我个人认为RyanMurphy自美恐第四季以来指导的最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