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2018)

简介:

    伊桑·霍克和努米·拉佩斯将出演惊悚新片《斯德哥尔摩》。这也是霍克继《生为蓝调》后,与导演罗伯特·布德里奥二度合作。影片讲述四名被劫持人质,反而对劫匪产生怜悯。不仅拒绝质控绑匪,甚至还为他们脱罪。这种被害者对犯罪者产生的感情依赖,心理学上也称之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演员:



影评:

  1. 现在,你是一名银行柜员。

    你穿颜色寡淡的职业套装,戴像啤酒瓶底一样的厚眼镜片,一头金发,有儿有女,恰好中产。

    你的丈夫不擅烹饪,他可以去百货商店为自己挑选领带,却不懂得如何在厨房收拾一条鱼。你只有前一晚将土豆煮好,把鲱鱼的骨头处理掉,下班后取一汤匙面粉放在盘子上,再撒一些盐和胡椒。

    这一天,如果不出意外,你的生活应该就像我所说的这样按部就班。可是意外发生了。

    有劫匪过来抢银行,朝着天花板开了无数枪,所有人抱头鼠窜。你蹲在柜子下面拉响了警报,却被他逮个正着,他绑了你当人质,还说要打爆你的脸。

    我想请问,你会爱上他吗?

    ©️[斯德哥尔摩]是伊桑·霍克和劳米·拉佩斯主演的喜剧犯罪片,讲述人质在被劫持的过程中,对劫匪产生感情,不仅拒绝配合警方,还帮劫匪脱罪

    有个叫比安卡·林德的女人会。

    她是电影[斯德哥尔摩]里的银行柜员,爱上了伊桑·霍克扮演的劫匪,在长达130个小时的“人质生涯”里,她和他接吻、做■、喘息,像两条饥渴的鱼。

    ©️[斯德哥尔摩]上演了一场人质爱上劫匪的荒唐戏码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影片开场打出了一行字幕:BASED ON AN ABSURD BUT TRUE SRTORY。 ——基于荒唐但真实的事件改编。

    01

    斯德哥尔摩,瑞典首都及最大城市,由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组成,被称作“北方威尼斯”。

    这里四季分明,每到12月底的冬至,白天只有6小时。而到了6月底的夏至,白天会超过18个小时。

    1973年,就是这样一个夏天,一位戴墨镜、穿皮衣、头顶假发的男人走进了一家信贷银行,二话没说,端起机关枪就冲着天花板扫射。 人们惊慌失措、抱头鼠窜,他却笑了两声,说,“The party has just begun(派对才刚刚开始)!

    ©️[斯德哥尔摩]开场抢银行的情节,基本还原了1973年那场绑架事件的开端

    这个男人叫简-艾瑞克·奥尔森(Jan-Erik Olsson),32岁,来自瑞典南部的埃克比,有抢劫前科。

    他劫持了三名银行职员作人质,并以此相要挟,向警方提出了三个条件:1,释放他正在服刑的狱友欧洛夫森,并把他带到银行大楼里来;2,提供300万克朗没有标记的现金;3,一辆跑路车。

    ©️简-艾瑞克·奥尔森和狱友欧洛夫森都是仪表堂堂的抢劫犯

    条件和[斯德哥尔摩]里的有些出入,但影响不大。

    ©️[斯德哥尔摩],劫匪向银行行长提条件时,不忘关心人质

    和影片一样的是,警方答应了奥尔森的全部条件。

    但奥尔森坚持要带着人质一起坐车,以此确保自己能安全离开。不仅如此,连人质都似乎被洗脑了一般,在和瑞典总统的连线中大喊,“我再强调一遍,我想和劫匪一起坐车离开!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连瑞典总统都震惊不已,警方也更加不敢轻举妄动。

    ©️[斯德哥尔摩],女人质和总统连线通话

    于是,劫匪在大楼内挟持人质,警方在大楼外严阵以待,双方开始了一场长达130小时的拉锯战。

    ©️银行大楼金库内的人质们

    ©️银行大楼外严阵以待的狙击手

    这是瑞典有史以来面临的第一场人质危机。

    不少电视媒体都以直播的形式报道了这起事件,涌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斯德哥尔摩]里也提到,“有热心市民为结束这场危机提出了很多建议,截至目前,当局已经接到了超过200个电话。”

    其中还有一位记者,连线了被挟持的人质之一,问道,“和罪犯呆在一起是什么感觉?” 这位女人质不假思索地回答,“还不错。”

    记者又问,“但是你信任他们吗?

    女人质答,“至少比警察更值得信任。

    瑞典人民再次被刷新了认知,他们惊愕地发现,这几名人质居然不肯跟警察合作,反而站在劫匪那边。

    ©️[斯德哥尔摩],女人质与记者通话

    最终,警方选择朝银行大楼的通风口释放催泪弹,逼劫匪就范,效果极佳。

    可人质却闷闷不乐,还在得救后对警方表现出明显的敌意。更出人意料的是,在走出银行大楼时,人质居然提出让劫匪先走,以免警察卸磨杀驴。

    ©️走出银行大楼的奥尔森(前排中间)和戴着防毒面具的警察们

    这也就罢了,案子结束后,一名女人质竟不管不顾地爱上了劫匪奥尔森,并跑到监狱里与他私定终身,还四处筹钱,请律师过来帮他开脱罪责。另外一名女人质则一直在同两个劫匪交朋友。

    ©️在这起绑架劫持案件中,奥尔森一共挟持了4名人质,他们分别是Gunnel Birgitta Lundbald(左上)、Kristin Enmark(右上)、Elisabeth Oldgren(左下)和唯一一名男人质Sven Safstrom(右下)

    这便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起源。

    也称“人质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受害人对施暴者产生好感,甚至反过来帮助施暴者的心理。

    02

    影史上的很多作品都有类似的情节设定,最早可追溯到1946年的[美女与野兽]

    女主贝儿的父亲因偷摘了城堡里的玫瑰,被一只野兽囚禁。得知消息的贝儿赶到城堡,勇敢地向野兽要求,用自己替换父亲,作为人质。

    ©️1946年的[美女与野兽]

    就这样,贝儿开始了和野兽的同居生活,并渐渐发现,野兽丑陋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温柔善良的心。

    他虽然囚禁着贝儿,却愿意遣人为她梳妆打扮。在得知贝儿是个热爱阅读的女孩子以后,他大方推开书房的门,为她展示自己书架上直达天花板的藏书,还说这些都可以借给贝儿看。

    天长日久,好吃好喝,贝儿渐渐敞开心扉,开始对野兽产生了好感,并最终发现自己爱上了野兽。

    艾玛·沃森在2017年翻拍过这个故事,上映之后因这种“斯德哥尔摩”的设定颇受争议。但艾玛·沃森在采访时否认,说贝儿的思想是独立的,与野兽只是观点上的碰撞,不属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2017年的[美女与野兽]

    这么说其实也不大准确。 杰弗逊大学“精神和行为医学”主治医生杨景端博士,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分析出了让人质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4个前提条件:

    1,人质切实受到了绑匪的威胁;

    在[美女与野兽]中,贝儿遭野兽囚禁,且这只野兽有着凶狠的外表,这些对贝儿来说都是威胁。

    ©️[美女与野兽]

    包括前文说的[斯德哥尔摩],劫匪先是将银行柜员绑了起来,之后又恶狠狠地说“别耍花招,不然我打爆你的脸”,还在电话里怒吼总统:“我很暴力!”

    这些威胁之语使得银行柜员一步步濒临崩溃,哭着对绑匪说:“拜托不要,求求你,我有孩子。”

    ©️[斯德哥尔摩]

    2,人质能感到绑匪的善意和其略施小惠的举动;

    70年代,定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词的精神病学家弗兰克·欧什博格(Frank Ochberg)认为:

    患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受害者除了被恐吓、饱受精神创伤、被低幼化,往往不可以说话、不可以进食、不能动,甚至连上厕所都要申请。

    这种情况下,如果绑匪给人质投喂食物和水,或允许他们上厕所,人质会心怀感激。且这些行为与绑匪的身份反差越大,人质的感激之情会越强烈。 这种感情是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基础。

    如[美女与野兽],野兽不仅把书借给贝儿看,还和她一起喝汤、跳舞、散步,甚至打雪仗。

    [斯德哥尔摩]中,人质恰逢生理期,劫匪不仅帮她向警察索要卫生棉,还为她穿上防弹衣,甚至把仅有的食物也分了一半给她,可以说是呵护备至。

    ©️[斯德哥尔摩]

    3,人质通常得不到外界的信息;

    美国联邦调查局认为,产生斯德哥尔摩的重要条件,是人质与外界观点隔离,只有绑匪的单一看法。 [美女与野兽]和[斯德哥尔摩]皆不必赘述,前者囚于城堡,后者困在金库,均接收不到外界讯息。

    4,让人质感到无路可逃。

    极端环境下,人质一旦确信,自己的生命掌握在劫匪手中,而要在劫匪手中逃脱,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人质的无助感就会骤增,并产生一种对此环境下的主导者——劫匪的认同。

    [美女与野兽]中,贝儿试图逃跑,可周遭皆是狼群,举步维艰,幸得野兽搭救,才免于成为盘中餐。

    [斯德哥尔摩]里,人质关心的不是自己能否逃脱,而是自己能否和劫匪一起逃脱。这种不恰当的期冀使得前路困难重重,在两次计划失败后,她陷入绝望。

    ©️[斯德哥尔默]

    这种病征一旦产生,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对营救者的不信任。 仍然以[美女与野兽]为例,贝儿对着手拿火把、声称要惩治野兽的村民们大吼:他不是野兽! 至于[斯德哥尔摩],我前文有写,记者问人质“你信任他们吗”,人质答“比警察更值得信任”。 或许正是因为这桩发生在70年代的人质危机,使得这一时期涌出大量的“斯德哥尔摩电影”,比如[傻瓜大闹科学城][秃鹰72小时][热天午后]。 [傻瓜大闹科学城]由伍迪·艾伦自编自导自演,讲一个食品店老板意外遭到冷冻,并于200年后醒来,成为警察的头号通缉犯,不得已开始逃亡。 过程中,他乔装成机器人,潜入了女主家中,并绑架了女主,但二人却在日后相处中逐渐相爱。

    ©️[傻瓜大闹科学城]

    [热天午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的是美国历史上一桩发生在盛夏的银行抢劫案。 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劫匪先是对人质进行恐吓,要求他们服从命令,又发誓一定会保证人质的安全,还对他们有尿急和幽闭恐惧症表达了人文关怀。 果然,8小时后,抢劫案被实况转播,每个人都像拍电影一样开心,还有人出现了斯德哥尔摩征。

    ©️[热天午后]

    80年代以后,则以[捆着我,绑着我][水牛城66][标心者][战略高手]在这方面最为典型。 前两者剧情非常类似,皆有个刚刚从某个牢笼中出来的男主,然后绑架了女主,并要求对方做自己的女友。结果在被绑架的日子里,感情分子慢慢发酵,女主竟真的对男主动了真心。

    ©️上图是[捆着我,绑着我],下图是[水牛城66]

    [战略高手]则是一个江洋大盗因一次失手落下30年牢狱之灾,后决定越狱的故事。 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大盗心有不甘,发誓绝不屈从命运,刚巧碰上一个眼光不佳、屡次栽在坏男人手里的女警探。于是他挟持了她,踏上了亡命之途。 谁知逃亡途中,两人对彼此产生了好感。被迫分离后,女主发誓,一定要亲手将爱人捉拿归案。

    ©️[战略高手]

    李安的[卧虎藏龙]也存在明显的斯德哥尔摩情结。 罗小虎把玉娇龙绑架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在这种绝境之下,离了罗小虎,玉娇龙便无法存活。这就非常符合我前文说的4个前提条件中的1、3、4。 之后,两人在山洞里相会,罗小虎握着玉娇龙的脚,为她挑马蚤。这时,玉娇龙说,“把梳子还我。”罗小虎却说,“没有人可以命令我。”气急败坏的玉娇龙拿了小弩箭就往罗小虎胸口戳。 而罗小虎居然没有还手,也没有闪躲。

    ©️[卧虎藏龙]

    如此种种,皆是再明显不过的示好行为,亦是玉娇龙此后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基石。

    03

    电影[斯德哥尔摩]开场对此症进行了粗略解释:

    但犯罪心理学专家Nils Bejerot认为,这种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比如集中营里的囚犯、战俘,都有可能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且男女皆有,只不过女性的比例较男性偏高。 但是,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情结呢?

    端宏斌的《从进化心理学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及SM》认为,这是女性的一种生存策略。

    原始社会中的女人,如果缺乏男人的帮助,是极难生存下去的。那些不幸被充当奴隶的女性,最佳的选择就是热爱自己的主人,并为之生儿育女。即,将价值观彻底转换,也就是所谓的自我洗脑。

    林奕含也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写道,房思琪被老师性侵后,想出的唯一解决之道是,“我要爱上他。你爱的人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吗?” 如同菲律宾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家至今仍保留的“嫁给强■犯”的法律,目的就是为了中和创伤。 同理,在被挟持为人质时,跟劫匪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许就是为了克服这件事带来的恐惧感和无力感,并从中获得些许掌控感,进而保住性命。 2017年,一项研究调查了在斯德哥尔摩强■急诊中心就诊的女性,结果显示,有70%的人在事发时处在因巨大恐惧而产生的短暂无意识的僵直状态。

    这些女性并非逆来顺受,而是身体对威胁做出了正常的生理反应,以帮助她们捱过痛苦的时刻,但也会降低反抗的可能性。
    ©️在瑞典人质危机案中,有位女人质被解救出来后,问自己的心理医生,“我是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我不恨他们?”而直到今天,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没能被《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收录,医学界也并不承认它是一种疾病

    除此之外,在我看来,“体制化”也是一个原因。 如同[肖申克的救赎]里那句台词,“监狱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开始你憎恶它,后来慢慢习惯它,再后来,就变得离不开它了。” 电影里有一个人,“每小时过25分才去上厕所,如果我不那么做,那么我会再忍一小时。有一天我发现上厕所不需要报备了,反而我尿不出来了。

    ©️[肖申克的救赎]

    也就是为什么人质在被解救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欢欣雀跃,反而闷闷不乐,甚至恐惧和崩溃。因为他们已经被驯服了,习惯了那段没有自由的生活。 我换一种更好理解的说法,这就好像是一份工作,做久了,思维就会渐渐固化,惰性也开始变大,形成一种自以为的舒适圈,变得很难适应新工作、新环境,并最终丧失跳槽能力。 这不是比喻,这就是斯德哥尔摩的表现之一。 非要用一段话概括的话,大概就像陈奕迅那首歌: 应该也不止一次幻想怎么逃亡/却未戒掉妥协的欲望/也许早已恋上/共绑匪苦海慈航/是盲目地伟大成狂/还是受害受用犯贱犯到被虐成狂/能为你忍受/然后当享受/那又何妨…… -

    作者/六姨太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参考资料:

    [1] Dwayne Fuselier, Placing the Stockholm Syndrome in Perspective,1999

    [2] Graham DL, Rawlings EI, Hacker R.A scale for identifying "Stockholm syndrome" reactions in young dating women: factor structur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1995

    [3] M. Namnyak, N. Tufton, Stockholm syndrome: psychiatric diagnosis or urban myth?,2007

    [4]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真的存在吗,大象公会,2019.08.07

    [5] Why most rape victims never acknowledge what happened?-Christine Ro,2018.11.06

    [6] 从进化心理学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及SM,端宏斌,2011

    [7] Stockholm swooning: 22 films where women fall in love with theirkidnappers,John Semley、Zack Handlen、Steven Hyden、Vadim Rizov、Sean O’Neal、Phil Dyess-Nugent、David Sims、Marcus Gilmer、Tasha Robinson,2011.11.14

    [8] 10 Movies That Give Us Hope For Stockholm Syndrome Romances,ZIMBIO

    [9] The 15 Best Movies About Stockholm Syndrome,Patryk Kosenda,2017.06.20

    [10] Movies with Stockholm Syndrome theme-IMDb,adilah47,2014.06.10

  2. 抱歉,本来想写《我们》,构思、草稿(从“双关语”与“圣经角度”解析)都弄好了,结果上豆瓣一看,与某些影迷的观点不谋而合,算了算了,不好玩,换部冷门写一写。

    美国电影《斯德哥尔摩》

    作品类型:喜剧

    主要演员:Ethan Hawke、Noomi Rapace、Mark Strong

    故事概述:讲述Lars试图通过打劫银行逼警方释放被囚的要犯Gunnar Sorensson,结果在对峙过程中,Lars对人质产生了莫名的“感情”,事件走向扑朔迷离...

    上映时间:2019年6月20日将在美国上映

    作品获奖一览

    写在前面。推荐此片,理由有三。

    1,只要是Ethan Hawke出演的影片,哥们照单全收,欣赏。再配上Noomi Rapace、Mark Strong,这种阵容,精英。

    2,剧情有意思,荒诞与真实相结合,看得不腻。

    3,复古画面+经典歌曲,喜剧+犯罪,轻轻松松看片、痴痴呆呆憨笑。

    进入点评。

    1,标题,双关语

    “斯德哥尔摩”,既点出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又明示“斯德哥尔摩症"(即: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

    2,人物,入木三分

    Ethan Hawke与Noomi Rapace的对手戏,看得过瘾,尤其是后半段”Bianca演绎哑剧“(装死),用面部表情传递内心纠结/彷徨,这种演技,巅峰了。

    3,剧情,搞笑且真实

    故事简述:

    实际上就是三部曲。

    a,Lars实施银行劫案,他的目的很简单,以人质为谈判筹码,逼迫警方释放Gunnar

    b/1,一切按部就班(劫匪守住银行试图通过谈判获得出逃工具与金钱;反之,警方希望利用谈判救出人质、拿下匪徒),Gunnar被释放,见到了Lars,与3人质(2女1男)一同困在银行里

    b/2,在与人质的交流中,Lars渐渐地(目测生性如此)产生了恻隐之心,”绑架人质“事件演变成了”互诉衷肠“联谊

    c,最后的出逃。警方利用瓦斯攻击逼迫”装死“的Bianca复活,这一刻,警长终于搞清了状况(原来这是人质与劫匪演的一出戏),随即Mattsson顺水推舟,玩了一把“欲擒故纵”,将Lars及Gunnar一举拿下...

    关注要点:

    a,Lars是个极富“情感”的罪犯。

    聚焦两个桥段

    ①他与人质Bianca合谋、欺骗警察,试图让后者顺利”出逃“

    ②片尾,与人质相拥而泣

    b,Bianca是个刚毅/有情有义的女人。

    看几个场景

    ①面对劫匪,按下警铃

    ②与首相通话,正言厉色,驳斥其谬论

    ③最后与Lars面对面,倾心吐意

    c,“斯德哥尔摩症"演示

    ①Lars(最初称自己Kaj Hansson)从劫案开始到事件末了,自己内心对于人质态度的一个转变过程

    ②人质尤其是Bianca,对于Lars情感上的转变,在后者设计“让其中弹假死、顺势被警方救出”之后(虽然计划出了意外,失败了),B对L完全放下了戒心(圈粉了)

    说实话,笔者看到两人激吻的镜头,一度幻想两人会走在一起,然后赏给女主的那个挫男人一顶“绿帽子”(幸好剧情没有这么恶搞),O(∩_∩)O哈哈~

    编剧★★★☆☆(真实题材改编,加入了不少幽默、喜剧的元素)

    导演★★★☆☆(自编自导,看得出导演的野心,整体水准中上)

    演员★★★★★(演技拉满)

    剧情★★★☆☆(借用片头的一句话,既荒谬又真实)

    视效★★★★★(复古画面,年代感、历史感兼备)

    音效★★★★☆(不夸张、不劲爆,一个字“稳”)

    推荐度★★★★☆(有看头的片子,必须推荐)

  3. 那是自由之帆

    斯德哥尔摩——从幽蓝到湛蓝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与Clark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体验。

    专家深入研究: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以上文字来自百度百科: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此片似乎是将这个案件进行的重新的“润色”甚至“架构”,它极为令人信服地阐释了这种症状的前因后果。尤其是贯穿其中幽灵般的鲍勃迪伦,和20世纪70年代摇滚、民谣、爱和希望,叛逆和革命的大背景相互交融,这样的逻辑线几乎具有理想主义和离经叛道的解构主义的浓重色彩。不得不说,这是将一个离奇的绑架案件改写成一个成人童话的绝佳范例。

    但,值得注意的是,警方和政府尽管承受着被批判的压力,甚至成为了童话中的大灰狼,善的对立面,成为了冷漠、冥顽和不择手段的象征,但毕竟,他们的作为是符合他们的身份的,他们最终解决了危机,取得了成功。他们似乎是吝啬和残忍的,无论是爱、梦想、自由、童话色彩、怜悯这些人性的正能量都与他们无缘,相反都成为了赞颂绑架者的正能量。但不可否认的是,是绑架者搅乱了一切,颠覆了一切,恢复秩序与和平的,正是作为“反派”的政府。

    影片一厢情愿地将绑架者汉森与人质林德的感情关系作为情节主线,其背后的原因除了百度百科的解释之外,“自由”无疑成为了最大的动机和推手。无论是汉森口中的兄弟情,野马汽车,架船越过波罗的海……,还是显而易见的林德家庭中的中年危机,爱情消亡,都说明了绑架案的底色是对爱与自由的呼唤。而这样的逻辑线催生出的绑匪和人质那生死与共难舍难分的爱情也就显得顺理成章。而咋咋呼呼的绑匪汉森对生命的尊重和性暴力的蔑视也再一次证明了他的疯狂是有底线的,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理智和清醒。

    一方是革命者和理想主义,那另一方必然就是压迫者和统治者。警察和政府的解救方案暴露了其作为官僚的冷漠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狡诈卑鄙。在终于了解到汉森的“胆怯”之后,他们毫不留情地进行的封闭和瓦斯战术,终于逼得汉森投降。和真实事件中人质并未结婚不同,在片中林德有个看似幸福的家庭。而经历了绑架案的生死考验之后,家庭犹存、一切恢复原状的林德,对监狱中汉森说自己是幸存者。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似乎也成了革命和自由的对立面,有着一种虚伪压抑、一成不变的色彩。望着波罗的海上金色阳光下自由的孤帆,也许,林德在为这场失败的“逃离”感到惋惜。她口中的幸存,也许并非指绑架案的暴力,而是来自于这场被世界所绞杀的自由革命深深的眷恋。

    所以,当迪伦的歌再一次响起的时候,影片的氛围愈发沉浸在忧郁的蓝色中了,这是一次失败的逃离,被扼杀的革命。是一次对爱和自由,梦想和希望的憧憬和呼唤。它用一种属于那个激情年代的色彩重新染色了这起也许并非如此的绑架案,让喜欢追忆的观众获得了深深的感动和感伤,也获得了满足。这个案件发生在瑞典,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地方,一个远离世界中心的地方。也许,正是由于那里的富庶和偏僻,这属于自由者、暴力者、革命者的幽蓝色的梦,依然能穿越近半个世界的岁月,依然轻盈纯真,如绝美的幽灵般飘荡,并渗透到波罗的海那湛蓝的、遥远而永恒的海平线上。

  4. 斯德哥尔摩,或大或小,存在于生活、爱情、家庭、友谊…之中,这不是一种病态,更像是潜意识下的一种防御机制,存在于盲点象限中的条件反射。正常得就像被扇了一巴掌会疼。我们应该更注重的是,在了解与可以辨别这一现象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坚持自己的三观与思考,毕竟如果它是一种病,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到来,但我们可以医治。